60后难忘的异乡元宵节:自己糊灯笼、首次看冰灯

2016-05-08 09:59:09 来源:济宁新闻网

糊灯笼、吃元宵、挂花灯、看冰灯,对于30多年前的记忆,市民张阿姨已经有些模糊,时间只能定格在1983年左右,但那年正月十五的冰灯却一直清晰的印在张阿姨的脑海里,工人们巧夺天工的雕刻技巧更是刻进了张阿姨儿时的记忆中。

和老济宁人不同,张阿姨26岁以前都是在黑龙江生活,儿时的所有欢笑也都留在了位于我国最北方那片寒冷的黑土地上。张阿姨告诉记者,小时候,正月十五的元宵还没有如今这么多种类,灯笼也只有简单的圆形或者方形形状,根本不能称之为花灯。虽然拥有的东西并没有多好,也没有多贵,但节日的气氛很浓,家家户户在元宵节当天都会吃元宵、挂灯笼、看秧歌,街道上十分热闹。之所以时隔多年依然记得那个元宵节,张阿姨说,是因为那年的冬天冷的时间很长,而她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冰灯。

那年正月十四,张阿姨像往年一样,和家人一起用纸糊灯笼,按照当地的习俗,谁家的灯笼做得明亮、挂得高,新的一年就会有财富和好运。做灯笼是个细致的活儿,不光要有扎灯笼的技术,熬浆糊也有学问。我父亲是个很细心的人,我们家糊的灯笼不漏风,结实又漂亮。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家的灯笼从来没着过火。东北的冬天不比山东,零下二三十度都很正常,一般春节过后就会升温,但那一年,到了正月十五,气温依然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异常寒冷。虽然气温低,却也因为这份寒冷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张阿姨第一次参加冰灯节。张阿姨告诉记者,从那之后,她再也没见过冰灯。

在极低的气温下,河里的水结了很厚的冰层,工人从河内撬出大型的冰块,再逐个雕琢,最后将一整块的冰坨变化出不同的形状马、羊、鸡、虎、龙、凤、房子、汽车、各种人物在这些刻好的冰雕内放上灯就变成了明亮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冰灯。张阿姨说,那一年的冰灯节在北山公园举办,展出的冰灯有百余种,这对一个高二的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当天晚上,她和家人一起逛到很晚。往常来说,东北的天气中午热,早晚冷,冰雕在中午就会开始融化,但是因为那年特别冷,所以冰灯节一直持续了半个月左右,也不枉那些工人提前连夜赶工,大家都觉得很漂亮很神奇。

那年之后,张阿姨再未见过冰灯。1990年,张阿姨随家人回到济宁老家,看地道的冰灯更成了奢望。虽然这几年济宁也办过冰雕节,张阿姨却一直没有去过,就是想留住脑海中最美的冰灯节的样子。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