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作者 胡印斌
其实,无论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盘活资源,还是划拨公共事业,均比闲置要好,关键是官员要真正对公共资源负起责来。
据新华社报道,近来,尽管部分地区对不符合规定的办公楼进行了处置,盘活资源重新利用,但“休眠大楼”仍不在少数。有的一直荒废,杂草丛生;有的门前成了菜地、废品场;主楼空着,既不敢搬又难作他用,几百人依然挤在小配楼里……
耗费巨额公共财政资金兴建的办公楼长期闲置,既不启用,也不处置。不知那些有权力决定大楼去向的主事者,究竟在等什么?
一种可能是,烫手的山芋捧在手里,不知道如何处置;或者即便知道应该如何处置,也不愿意主动担责。一动不如一静,索性就将大楼闲置。尤其是,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对类似决策失误进行追责的。一拖再拖,甩给下任也未可知。
其实,无论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盘活资源,还是划拨公共事业,均比闲置要好。这方面也不乏先例,比如,河南遂平县创业大厦公开拍卖,南京六合冶山镇政府办公大楼变身“现代农业示范园创业园”,陕西商南县的一座镇政府办公楼改建为敬老院等。
当然,关键是官员要真正对公共资源负起责来。如果是自家的房子,想必不会出现此种闲置。或者虽非私产,但产权相对清晰,也应该不会任其荒废下去。可见,恰恰因为这些办公楼属于公共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却人人无权置喙,而管理这桩桩物业的人一旦松懈,也就不免“田园将芜”了。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则是观望心态。
2013年7月下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相较于此前其他文件清理力度够大,也做到了“令行禁止”。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员就宁可让办公楼闲着也不敢顶风而上。但这种等待本身,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观望。在很多官员那里,出于以往的经验,仍不免存有侥幸,希望风头过后,一切照旧。却不料,几年来,中央整饬作风的劲头非但没有松懈,反而持续发力。于是,办公楼只好一闲再闲。
办公楼应该建成什么样的,理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而不是竞赛奢华、比拼气派。既然建设之初已经违规,则建成之后长期闲置,更属严重的浪费。有关方面不妨按图索骥,对此展开调查并严肃问责。不仅要追问何以闲置,更要追问这些新办公楼当初是怎么被批建的?而根本之计,则在于查清“存量”的同时,杜绝“增量”。
每一栋办公楼都是一个醒目的标识,其所承载的,也不仅仅是若干光鲜的官员、繁冗的政务,抑或权力的威严,更有民众的期待、政府的权威。如果听任“衙门”越建越豪华,与民众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若不遏止这种状况,不仅会造成公共资源的错配、浪费,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割裂。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