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代表分享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做法
我用行动为首善之区建设添砖加瓦
11月22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工作交流会上,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曲阜市鲁城街道周公庙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建营、泗水县圣水峪镇党委委员颜磊、邹城市钢山街道鑫琦社区党委书记宋伟四名基层代表分享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做法,并发表了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意见。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 金辉
走进济宁117所学校,讲授传统文化
“2014年,我有316天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会场里讲课,直接影响到30多万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我讲了289天。今年截止到今天,我讲了272天。”金辉以一组数字讲述了一名优秀传统文化躬行者在三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金辉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
2015年4月8日,金辉以个人名义成立了“金辉讲师团”,带着团队四处奔走。走进济宁市117所学校,进行《教子之道》公益讲座,每场至少都有1500余名家长前来学习;走进全国200多个市县区镇,开展了800多场传统文化教育报告会,受众60余万人;同时,与7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的基础上,建设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原来单一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内容。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更好地迎合了各类人群的需求,无论是年轻学生还是耄耋老人,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社区居民,都能通过儒学六艺的新型国艺体验、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礼体验、传统的国学教育等多种形式,触摸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将文化落地,用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推广,更生动、更立体、更丰满。比如,每年举办8期“德行好少年”国学冬夏令营,经过历练,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敬师长、爱同学、懂感恩。
曲阜市鲁城街道周公庙社区党支部书记 吴建营
“乐和家园”让儒学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风景
2014年11月,曲阜市启动“乐和家园”建设试点,周公庙社区成为曲阜市首批试点村居。“乐和家园”建设以“一站两会”为核心架构,一站即社区社工站,社区招募6名专业社工常年入驻社工站,提供调研、宣传、组织、教育、活动、记录六个方面的技术指导;两会即互助会和联席会,互助会负责联系社区居民,协调邻里关系。联席会负责社区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两会的建立为社区居民开辟了又一条“发声”的路子。
“‘乐和家园’的建设活动阵地是‘三院’,即文化大院、乐和书院和百姓庭院。周公庙社区文化大院突破院墙的限制,从居委会小院子变成社区大院子。乐和书院从最初的几张书橱拓展到每条胡同的墙面上,老百姓推开家门就能看到《论语》。此外,社区居民家中悬挂治家格言、家风家训,把文化延伸到各家各户。”吴建营介绍道,“乐和家园”开展耕、读、居、养、礼、乐“六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建立食育工坊,留住农耕技艺和乡村记忆。居民诵读经典、聆听儒学讲座,讲座因人制宜,通俗易懂,既有国学小故事,又有口语化的大道理。学习实用技艺,手工布贴画、酵素手工皂制作等先后引入社区。
同时,开展节气和传统节日活动,活动融合传统礼仪、民俗、饮食、养生等文化元素,让年轻人了解民俗、增长知识。社区年满7周岁的孩子参加开笔礼,拜周公、拜孔子。社区居民自编自演“乐和春晚”,共跳“乐和舞”、合照“社区全家福”。今后,周公庙社区将继续秉承“让儒学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风景”的理念,推进“乐和家园”建设,浸润文化滋养。
泗水县圣水峪镇党委委员 颜磊
“乡村儒学讲堂”让村民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在一间悬挂圣人像、论语摘句的教室内,耄耋老人与垂髻顽童聚精会神地坐在课桌前学习《论语》、《中庸》、《三字经》,不时记着笔记,课下老人还会与孙辈的顽童交流学习心得。这一间间讲授传统儒学的教室遍布在济宁大大小小的乡村,它们的名字叫做——“乡村儒学讲堂”。
2012年底,圣水峪镇以北东野村为试点,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每两周举办一期,逐步向周边辐射。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建成了以镇驻地乡村儒学讲堂为中心、覆盖全镇的14个讲堂。据颜磊介绍,讲堂举办初期,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调动村民,镇政府还与书院一起购买毛巾、肥皂、脸盆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吸引村民来听课。几堂课下来,村民积极性明显提高,许多听完课的村民,还自发地在村里宣传听课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村民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兴趣。镇脱产干部与尼山圣源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学习小组趁热打铁,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学习。
此外,在村内制作宣传版面,主要街道悬挂道旗,打造“孝亲一条街”。利用村内广播,每天清晨向村民播放《论语》、《弟子规》、《跪羊图》、《道德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作为基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模式,“乡村儒学讲堂”已成为圣水峪镇的靓丽品牌,成为在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典型经验。该创新举措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案例。“乡村儒学讲堂”让村民们的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了5个“少”:现在村里不孝顺的少了,骂街闹架的少了,偷东西的少了,乱倒垃圾的少了,喝闲酒、没事找事的少了,他这个书记也好当了。
邹城市钢山街道鑫琦社区(后八村)党委书记 宋伟
上至90岁老人,下至三五岁孩童,都能对传统文化熟知一二
鑫琦社区(后八村)始于唐朝年间,位于邹城市老城区与新城区交界处。2005年前的后八村,仅有村民480户、1600人,是周边出了名的穷村、乱村,经过10余年发展,现有居民3600户,村固定资产超过20亿元。说起村里缘何在10余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党委书记宋伟说,是“文明一条街”让他们走向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2005年,济宁市提出了“文明一条街”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走访调研,觉得这是改善后八村村容村貌、重树村民发展信心的一个突破口。决定从“文明一条街”建设入手,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为重点,先建一条街,把老少爷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把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提升上来。宋伟个人出资20万元,对村庄一条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并在文明街上设置了文明宣传标语、孟子名言等传统文化内容,评选表彰了第一届“好媳妇”、“好婆婆”上墙公布。同时,成立了以村两委为主,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先进分子为成员的“文化宣传工作队”、“道德帮教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全村文化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孩童,都能对传统文化熟知一二,背诵一段他们喜爱的民俗谚语或是诗歌短句。
2015年,后八村设立孟子学堂,开办村报《鑫琦之声》,并开展“我爱读书”、“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要求每户村民每年购买30至50本健康向上的书籍,集体补助购书款的80%。2016年春节,为每户村民配发价值1500元的高档书橱。后八村是个一姓村,全村都姓宋。在村宋氏家谱上,载有“先公后私、光明磊落、先人后己、以孝为先”等内容的传家祖训,让历代子孙铭记。为了牢记祖训、传承家风,他们把祖训印刷成图发放到每户家中。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可观,后八村在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总面积10000平方米的村史馆;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农民活动广场——鑫琦公园; 投资2亿元建设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鑫琦文化健身演艺中心”,计划于2017年底完工正式向群众开放使用。
济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