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 医疗卫生一直是英吉沙县的短板,济宁市在援疆工作中,“硬件”与“软件”、“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协同推进当地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为边疆百姓筑牢健康安全网。
徐建是来自济宁市医疗卫生系统的援疆干部,这天,他带领当地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来到几十公里外的苏盖提乡进行肺结核病的前期筛查。
英吉沙县地处沙漠地带,沙尘天气频繁,加上农村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造成当地肺结核病多发,以前,受医疗条件的制约,结核病防治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群众就医困难。
英吉沙县疾控中心主任孙丽:(以前)早期更多的等待病人来(县医院)就诊+以前他到医院检查、拿药,至少三天时间。
2015年,英吉沙县结核病防治试点项目启动,济宁市投入援疆资金170万元,在克孜勒、苏盖提两个乡开展防治试点,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筛查,并在村里设立免费服药点,将防治关口前移。
英吉沙县疾控中心主任孙丽:现在筛查在病人家里、村里进行,检查在卫生院进行,检查以后在村里把药同时给病人服用下去+病人不用再担心他的路费,以及在检查过程中吃饭呀、候诊导致的费用。
买买提依明是苏盖提乡12村农民,一年前出现反复咳嗽症状,由于家庭困难,离县城又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通过入户筛查,五个月前他被确诊感染肺结核,现在,他每天都到村里的服药点按时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患者买买提依明:治疗效果非常好,咳嗽、乏力这些症状已经没有啦。
两年来,济宁市疾控系统连续派出8名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英吉沙开展结核病防治,截至目前,累计筛查人数达到五万多人,大大提高了患者治愈率。
援疆干部许建:采用输血和造血并举的模式,在干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传递给当地的医疗工作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医疗援疆,“人才”发力,更要提升“硬件”基础设施。这座由济宁市援建的城镇卫生院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三倍多,在当地第一个实现了远程会诊,首次引入先进的X光机,首次实现新农合即时结算。
英吉沙县城镇卫生院院长李洪波:变化非常大的,以前的卫生院因为面积小,很多科室设置不全,很多作用发挥不出来。现在老百姓就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济宁市累计投入医疗卫生援疆资金3626.8万元;共选派6批80名医疗骨干到英吉沙援疆执医,接受英吉沙县70名业务技术人员到济宁大医院进行培训,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组团式卫生援疆新格局。
英吉沙县卫生局局长杨玉叶:通过整个医疗卫生援疆的实施,使我们整个医疗机构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我们医疗设备的配备,人员的培养,+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深深感受到,援疆工作以来,给我们英吉沙县卫生系统带来的巨大变化。
济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