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闻主笔南方朔将于10:30作客网易谈台湾光复历程,敬请关注。
入世的杂家南方朔
南方朔最近问世的“语言之书”系列第六本《语言之钥》(大田),原本是他计划中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不过,消息传出后,许多读者反应,希望南方朔继续写下去,于是,在停写三个月后,南方朔又再提笔,恢复了《新新闻》上固定的语言专栏,继续他对现世的观察反省。
十年来,南方朔陆续出版了《语言是我们的居所》、《语言是我们的星图》、《语言是我们的海洋》、《在语言的天空下》、《语言是我们的希望》(皆为大田出版),有时他像个白头学者般考据训诂,有时又彷彿田野考古学家般,用鹤嘴小锄敲打遗址废墟,企图寻找在语言文字里消失掉的意义,更多时候,他喜欢用解构、论述、分析……等方法,对现世问题做出新的观照,开创语言文化学的有趣视野,在这些书中,有究SARS期间“煞”字的原来意涵、“阿舍”语出何处,或者“责任”、“慈善”、“博爱”……等词的真义,也解读年轻人时髦的爱用语“In”和“快乐丸”,甚至早在数年前就出现了对于“拼”经济、“爱台湾”……等现今热门政治语言的剖析。
“我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南方朔说,想做一个自由人,必须要有抵抗操弄的能力,他之所以关心语言,就是因为擅于操弄语言者会在里面隐藏恶念、放置诱耳,对人们做出呼唤,勾引人们成为他们的俘虏。人只有弄清楚语言时,始能脱离浑沌,知道自己和别人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对语言愈能有所体会,也就愈能优游于生命的海洋。”如此,被扭曲、“失格疼痛”的语言,方有机会找回重新出发的希望与方向。
降了担任《新新闻》发行人,每周固定去杂志社两次外,南方朔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用来写作、读书、推广阅读。笔耕不辍的他,本来习惯在家里埋首读写,但由于最大的心愿之一是提升社会的读书风气,所以,再过两年就满六十岁的他,常常是一头半白的乱发、一身轻便的衣履、提着装满书的环保袋,就出现在各地的读书会。此时的他,可能刚刚才依依不舍放下正在读的一本好书或手边写到一半的文章,心里却还一面想着怎样多塞点藏书到购物袋里,带给读书会的民众分享。
在资讯泛滥的年代,南方朔不用电脑搜寻资料、仍保持以纸笔写作,他认为现今承载知识的媒体虽多,人的判断能力与观点却不一定比其他时代突出。虽被后辈尊称为“大师”,但文章写多了,不免引来年轻人嘲讽他是“杂家”,面对E世代不同的意见,南方朔总是谦逊地说“感谢”和“铭记在心”,至于杂家之说,南方朔倒颇为坚持这种广泛阅读的路数,即使生活空间挤满书,连床都让给了书,在沙发上睡觉也不觉苦。
“知识分子总要保持一股傻劲才好!”他说。这两年,他在各地提介“老百姓”的经典,譬如《三国演义》等,希望从通俗文学读出智慧。“语言之书”的写作,也从纯粹知识上的乐趣,朝语意的方向转移,就是希望学问不再束之高阁,能够入世而实用,因此,他并不以学问“杂”为忤,反而自我期许成为一个博学的“民间学者”。书名:《语言之钥》作者:南方朔版本:大田出版2004年4月定价:380(新台币)。
南方朔本名王杏庆,一九四六年生,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毕业,文化大学实业计划研究所博士结业。曾任中国时报记者、专栏组主任、副总编辑、主笔等职,目前为新新闻总主笔。大田出版《语言是我们的居所》、《语言是我们的星图》、《语言是我们的海洋》、《在语言的天空下》、《世纪末抒情》、《有光的所在》、《给自己一首诗》、《语言书是我们的希望》等丰富著作。
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拿来读书,经史子集包罗万象,建议每个人的床头书都应该摆上一本《汉赋》,为了写作他典藏许多冷癖丰富的书籍,其中还包括一本爱尔兰语字典。
他极少曝光媒体,却堪称文化上的台湾奇迹,年轻时毅然脱离体制、催发民间力量,担任党外杂志总主笔,并策划参与街头运动;现在他掌握社会脉动,关心年轻族群,论述铿锵有力,是文化政治上重量级的大师。(来源:新京报)
汕头文化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