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超:汶泗流域文化"东方的黎明"的源头

2016-06-03 08:12:59 来源:济宁新闻网

贾庆超: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儒学专家

东方的黎明,是济宁市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庆超为他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汶泗流域文化探源工程设立的标题。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贾庆超计划跨越5省去走访、考察来完成这一课题,而目前该课题的理论框架已经搭建完成。12月11日,贾庆超向记者讲述了汶泗流域古邹鲁地区遥远的史前文明。

◎多元一体,邹鲁为宗

汶泗流域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而济宁地区就位于汶泗流域的核心地区,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这里就诞生了北辛文化,一直延续发展诞生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贾庆超看来,邹鲁文化不是狭隘的区域文化,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产生思想家的摇篮。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和定型阶段,谁最有资格担当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多元一体,邹鲁为宗。贾庆超说,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古老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那么,汶泗邹鲁则是目前考古证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

这些年贾庆超做了两个系列,一个是儒家文化,重点从思想上进行解读;另一个就是从邹鲁文化做,解决、回答孔孟之乡产生之前济宁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底蕴,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卷本的《邹鲁文化研究》一书。

贾庆超将汶泗流域的先祖文化归纳为十五大文化,太昊之裔、炎帝之都、黄帝之初、少昊之墟、颛顼之基、蚩尤之部、夸父之所、尧王之峪、舜帝之根、夏代之先、商族之源、嬴秦之祖、周礼之邦、孔孟之乡他说,正是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最后诞生出了孔子和孟子。孔子和孟子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在这样一片历史文化积淀如此厚重的地区,即便不出现孔子、孟子,也会出现其他的人。

在研究邹鲁地区区域文化期间,贾庆超曾去北京拜访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向其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的新观点。对于邹鲁地区的区域文化,李学勤说,区域文化研究的盛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标志。对历史文化分区域的记述探讨,在中国有久远的渊源,可追溯到《管子水地篇》《史记货殖列传》等。而现代的区域文化研究则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吴越文化、四十年代的巴蜀文化为嚆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楚文化、秦文化等区域文化研究蔚为风气,众所周知。然而,邹鲁文化的研究却是这个广阔园地中相当冷落的一隅。邹鲁从来是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地区,其文化影响至为深远。《史记》于《货殖列传》里专门说到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注意到该区域文化上的特点。

北辛文化,八千年的农耕文明

北辛文化是济宁地区考古发现的最为久远的文化,它承接细石器文化而衍生为大汶口文化。汶泗流域的众多遗址表明,此地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贾庆超这样说。

北辛文化是由今滕州市北辛遗址而得名。1964年中央考古所山东队在当时的滕县调查,采集到一批不同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推测其年代可能较早。1978年至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对北辛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从而对其文化面貌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遂提出北辛文化的命名。北辛文化主要发现于泰沂山区西南侧的汶泗流域,这里遗址分布较多,是北辛文化的中心区。在泰沂山地北部的山前平原和南部的江苏淮北残丘地带也有发现。

北辛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农耕文明的出现。这一时期的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中,农业工具的比重加大,种类增多。汶上的东贾柏遗址就是典型的北辛文化遗址,东贾柏遗址地处汶泗与黄泛交汇的高台,文化堆积层厚达1.5米以上,反映了原始居民在此定居的时间相当长。所出土的磨制石器:铲、镰、刀、磨盘、磨棒、磨饼等,都是农耕生产的主要工具,像石铲是翻土和清除杂草的主要工具,器型比较大,磨制很是精致,属劳动工具的代表性器物,还有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都反映了八千年前的原始居民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锄耕农业时期。

这一切表明,汶泗流域北辛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文明趋向成熟。这时期的人们已学会了翻地和田间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东贾柏遗址南侧发现的人工沟壕,应是农业灌溉与发展的最早证据。

北辛、东贾柏、王因等遗址的发掘资料表明,原始人类已在平原地带初步形成完整的聚落,聚落面积一般较小,聚落内的遗迹主要有房子、窖穴、灰坑等,墓葬在聚落旁边这就是汶泗流域北辛文化的大体轮廓与概貌。

大汶口文化,向父系制社会的演变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构成了济宁地区的史前文化,而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要属历时约1500年之久的大汶口文化。

贾庆超说,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环环相扣的,这整个文化序列的质量和密集度比黄河中游地区要高,只是在生发的时间上,黄河中游地区要稍微早一些,但是整个文化的进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并且到后期的发育,特别是到父系制社会,原始社会的结束,整个文明进入到国家文明。父系制社会短短五六百年就进入到国家文明,而之前几十万年的母系氏族社会进展是很缓慢的,一旦进入到父系制文明,整个社会开始大踏步前进。由男子来主导整个的部落,它所产生的力量,整个思想文化的先进,整个的征服力都变得强悍,所以说它的发展时间短,进步快。到了新石器时代,也就是父系制文明,五六百年的时间就结束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原始社会,迎来了国家文明的曙光。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一个证明。其他父系制文明提供的东西,都没有大汶口文化能够充分体现父系制文明的原始根据,像兖州的王因遗址,899座墓葬,挖掘出来之后,展现的全都是母系制如何向父系制进行过渡,整个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

汶泗流域是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我国四十余年来文物考古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它不仅为先前发现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解开了汶泗流域暨山东史前社会研究的新篇章,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为研究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父系氏族公社的状况,以及私有制的起源、阶级的产生等重大史学理论问题,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丰富和最有价值的材料。

大汶口文化是以汶、泗流域为中心的黄淮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汶、泗流域为中心,包括山东全省、苏北和皖北、豫东、河北东南部的广大区域,年代约距今6100年至4600年,继而发展为龙山文化。

当大汶口遗址发现后,1962年在曲阜西夏侯遗址又发掘到文化面貌与之大体相同的一处墓地。1964年将这类遗存定名为大汶口文化。目前在以上广袤的分布范围内,已发现遗址近千处,其中济宁地区有82处。包括邹城野店、兖州王因和六里井、泗水尹家城和天齐庙、曲阜西夏侯、微山尹洼等。其中济宁地区王因、西夏侯、野店、六里井4处遗址就出土墓葬1040座,占山东、江苏两省出土墓葬总数的43%,发掘房址、灰坑、窑址等各类遗迹不计其数,出土陶、石、骨、玉、牙、蚌等遗物数以万计。及其丰富的资料为研究大汶口文化的面貌、年代分期、社会经济和社会性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汶口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朱绘陶。砂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堆纹或篮纹,三足器、圆底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斧形鼎等。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