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汶上,至唐宋时中都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明清时期县内寺院尼庵林立,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其中尤以宝相寺最大。始建于唐朝的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寺内十三层楼阁式宝塔,高45.5米,因塔刹覆以黄色琉璃瓦,当地俗称黄金塔。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时,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并住跸宝相寺,从而确立了皇家宝相寺的重要地位。寺内之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
1994年修塔时意外发现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发掘出佛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地宫内面世的佛教圣物珍藏在石匣内,有金棺、银椁、水晶牟尼串珠、银菩萨、水晶瓶、七宝净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金棺内供奉佛牙一肢,舍利936颗。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北宋考古方面是空前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汶上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北魏铜镏金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文殊般若经碑为历代金石家所推崇,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书写一派天机,平实自然。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浑厚端庄,是汶上汉代衡方碑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国学大师杨守敬评价说:其书气象宏大,如香象渡河,无迹可寻,堪称宇内正书第一。梁启超评价它远出诸摩崖之上。文殊般若经碑标志着楷书在北朝时期逐渐取代隶书地位而成为规范字体,对后世尤其唐代楷书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水牛山摩崖刻经拓片,该经刻位于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刻石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书法俊逸,雄健浑厚、笔法遒劲,古朴拙厚,方圆兼用,与泰山经石峪、铁山摩崖石刻风格相近,一般认为是北齐高僧安道一书丹并摩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佛教史料与艺术价值。
时至今日,1994年原宝相寺恢复重建时的塔院、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僧寮、斋堂等16个单体建筑和礼佛广场、礼佛大道相继建成,并向游客开放。寺院按照北宋皇家寺院建筑风格建造,采用宋式彩绘基调进行装饰,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