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曾几何时,中国的原创历史作品占据了国内出版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近两年来,优秀的中国原创历史新作在畅销书榜单上几乎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多为外国历史学家的新作,这不禁让人发问国内的原创历史作品到底是怎么了?
中国历史作品难续辉煌
国内原创历史作品的鼎盛时期,要倒推至十年前的2006年。
那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节目中首次登场,不久之后,他的作品《品三国》风靡整个中国,并同于丹的《〈论语〉心得》一道掀起了一波充满争议的国学热。同一年,还在广东顺德做公务员的当年明月,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天涯论坛上开始连载《明朝那些事儿》,他的这部处女作在天涯论坛上获得近2000万的点击量,出版之后更是创下1000万的销量奇迹。
之后,王立群、纪连海、袁腾飞、张鸣等一大批文化学者,以及雾满拦江、曹三公子、王觉仁、高天流云等发迹于网络的草根历史作家,纷纷著书,开启了通俗历史读物的黄金时代。在历史小说方面,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王晓磊的《卑鄙的圣人:曹操》、寒川子的《鬼谷子的局》等也盛极一时,整体销量均在300万上下。
然而,自2013年以后,国内原创历史作品一下子遇到了瓶颈,畅销书屈指可数,与《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同级别销量的更是在市场上绝迹。
据统计,国内原创历史作品在历史图书市场的占有率,从2006年的91.2%下降到了2015年的47.6%。
这43.6%的份额被谁抢走了呢?
国外历史作品数量激增
拿走市场份额的,正是国外作者根据记者从出版业内获得的数据,从2014年起至2016年年底,国内出版社引进国外历史作品的数量激增。
2014年,英国历史学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的作品《耶路撒冷三千年》,以及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深受中国读者推崇,其中《人类简史》一书直至2016年,依然傲居历史畅销书总榜榜首。
接着,在《人类简史》和《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引领下,中国图书市场上开始不断涌现出国外历史学家的作品。裴士锋的《天国之秋》、蓝诗玲的《鸦片战争》、丹琼斯的《金雀花王朝》、克劳利的《海洋帝国》、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以2015年当当网历史新书畅销榜为例,全年有37周都是国外历史作品占据榜首位置。
到了2016年年底,又一轰动全球的历史巨著被引入国内: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新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据媒体报道,该书的中文版首印10万册,上市仅3天便卖断了货,预售数量超过了拥有千万粉丝的《哈利波特》新作。
风格雷同导致市场饱和
为什么曾经盛况空前的中国原创历史作品,将江山拱手让给国外历史作家呢?昨日,记者采访了浸淫业界十多年的著名出版人,上海读客图书的总经理刘按。刘按指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他认为,有两点最关键。
首先是风格的雷同。比如由于《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大批草根历史爱好者都开始模仿当年明月戏说历史的写法,模仿的结果便是大量风格雷同、质量不佳的通俗讲史类图书充斥市场,导致市场饱和。
那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呢?刘按认为,这就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好学者不等于好作品。在国内高校严苛的职称评定环境下,很多学者每年都忙着论文和学术专著,根本无暇创作通俗历史读物;即便愿意写,我们拿到的很多文字也大都像论文一样枯燥。反观国外畅销的历史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学者、教授执笔。
刘按分析,随着中国读者的阅读品位在逐渐提高,很多草根写手的作品已满足不了读者,但国内专家又无法创作出优秀的通俗读物,所以很多人只能去选择读国外历史作品了,我们非常期待国内的专家学者能够行动起来,不再让知识待在象牙塔中,而是惠及更多的大众读者。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