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法锯的水缸
中国山东网济宁11月30日讯(记者 林丽霞 通讯员 李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行业,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锯碗锯大缸的就是其中一个。在农村,人们常把走街串巷、锯碗补锅锯大缸的人简称为锯锅的。
在兖州区小孟镇苏户村就有这么一位会锯锅的老手艺人苏公法。苏公法,1928年出生,已经快90岁了,身体比较硬朗,他在家排行老大,与三弟同是锯锅的手艺人。在锯锅的这个行当中有的手艺人只是锯大件物品,比如水缸、面盆;有的手艺人锯小件物品,比如茶壶、茶碗,苏公法老人的手艺比较全面,大件、小件都会锯,不仅在小孟、新驿走街串巷锯锅,也到过周边的宁阳、汶上等地,是十里八乡知名的手艺人。
摆摊时用的小推车
记者看到,苏公法有一套锯锅的专用工具,这套工具是装在一辆独轮车上的,车上有个工具箱,工具箱上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抽屉,里面是很精巧的各种小工具和材料。车上还有一个小火炉,是用来烧锔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拮据,破了一个碗儿啊,盆儿啊的,都舍不得扔掉,而是等锯锅的来时锔好再接着用。
苏公法对记者说:手里拿着一个用木棍和绳制成的如拉二胡的弓,弓的弦上绕一个10多厘米长下端镶有钻头的细圆轴,然后不紧不慢地来回拉动这细圆轴,在要补的盆、缸上钻上一个一个的眼,接着再把一个一个的锔钉钉在一对一对的眼里,最后再在裂缝处涂上一种黏性强的瓷膏。这样修补活便算告成,这样可比重新买一个新的便宜、划算。
据苏户村村干部介绍说,在七十年代,一个比较好的锯锅的手艺人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最多也就一块多,而苏公法老人一天能挣到六块钱左右,靠他的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锯锅这个行当开始衰落,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增多,各种器物越来越结实耐用,而不像以前那些瓦盆、水缸容易破碎,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农村使用了自来水,水缸、水盆逐渐被淘汰。九十年代开始锯锅的就已经变少了,因为锯一个盆的价格和买一个新盆差不多,即使再穷困的人家,也不会因为破了一个碗,或打坏了一只盆儿找人锔一锔继续使用了。
锔锅的这个手艺可能快消失了,自己是年轻时跟着师傅学的,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再学这门手艺的了。苏公法老人感慨的说道。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