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7月9日电 题:“北洋”后人天津聚首 共话先辈往事
作者 高红超
如果王鸣宇不对人提起,人们不会知道他与曾任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有血缘关系。
今年22岁的王鸣宇在天津出生,7岁随父母移民到澳大利亚。近几日,他和朋友吉姆一起游历天津。此行中与数十位“北洋”后人的相聚,让他最为难忘。
这一切都缘起于两本新书在天津的发售。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冯国璋传》和《段祺瑞传》近日在天津首发,期间召开的新书出版座谈会上,袁世凯之孙袁家诚、曹锟孙女曹继丹、倪嗣冲之孙倪晋尧、张勋之孙张青霖、张作相之子张廷信、小德张族曾孙张正刚以及冯国璋、段祺瑞的后人坐到了一起,唠家常,谈古论今。
受外祖母冯容的邀请,王鸣宇和二十多位冯国璋后人也来到现场。正是那次会议,让王鸣宇对百年前的历史有了更多兴趣。
1912年至192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政治时代。“近代百年看天津”,很多风云人物与天津关系密切。并称“北洋三杰”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都不是天津人,但都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被委以重任,在天津留下自己的足迹。
今年82岁的冯容是冯国璋排行第十九的孙女,退休前曾是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在王鸣宇心中,外祖母就像一个英雄。“别看我姥姥身体瘦小,但她有一颗非常大的心。”王鸣宇说,无论对家庭还是对事业,外祖母都处理得很到位。
而在冯容心中,她的祖父冯国璋同样是让她一辈子感佩钦敬的人。
冯国璋去世时,冯容的父亲冯家迈还不满10岁。冯容说,从小常听祖母和父亲讲起祖父的事,他那严厉的家教让后辈们深受影响。“不能给祖上丢脸”则扎根在他们心中,让他们更加努力工作。
虽然从未见过祖父,冯容等“北洋”后代一出生还是被贴上了“反动军阀”后代的标签。“文革”中挨批斗、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77岁的袁家诚还记得,上学时,每当历史课上讲到袁世凯的“百天皇帝梦”时,同学们都扭过头来看他,让他精神压力很大。
袁家诚说,因为出身,虽然成绩优异,却连考5次大学而未被录取。
“好像宿命里就要让我们承受不应加在我们身上的无奈。”曹锟孙女曹继丹说,“出身”也曾给她带来不少麻烦,并曾受到很多“冷眼”。
“但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袁家诚说,改革开放后,社会氛围宽松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已经没有了,他心里那“沉重的包袱”也一点点卸去。他的孙辈中有人到美国上学,有人读完博士到南开大学当老师。而同辈人中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
冯国璋的后人也大都学有所成,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相声演员冯巩。
很多“北洋”后人业余时间开始研究家史。“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背着祖辈的罪名”,袁家诚说。
段祺瑞嫡孙女段慧敏说,很早就知道祖父曾任过三届民国总理,一届临时执政,享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上学,得到的又是截然相反的评论,主要就是“军阀”、“卖国”等,这让她很困惑,不知祖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而血缘亲情驱使她去了解祖父更多的信息。“好在随着社会日渐进步,很多史料逐渐披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变得客观公允,我也才能以独特的视角,思考祖父的为人为政。”
彭秀良是《冯国璋传》和《段祺瑞传》的作者。彭秀良说,为给读者呈现全面真实的冯国璋、段祺瑞形象,他曾多次拜访冯氏及段氏后人,冯容和段慧敏等后人都给予他很大帮助,让他收集到大量口述、历史资料。
让王鸣宇印象深刻的是,“北洋”后代们的话题从未言及祖辈间的恩怨,而是心平气和地听着学者们对自己先祖的臧否。
“他们不需要你去翻案,只要你接近客观。”彭秀良认为,历史写作应该以历史材料说话,不能随意贴“标签”。
如今,“北洋”后人们多已是社会上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不主动说起,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出身。
“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曹继丹笑声爽朗,说话干脆利落。她已经65岁,依然喜欢到处旅游,每周去听交响乐、看芭蕾舞,还参加了合唱团。
再过几日,王鸣宇和朋友将返回澳大利亚。他说,与前些年相比,天津更繁华了,商场里的东西比澳洲还丰富。
“以前从没对朋友说起过我的先祖曾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王鸣宇说,此次回乡行让他思考很多,回去后他会再好好研究那段历史。(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