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可辛:我一直在社会的边缘,需要认同感

2016-09-21 11:36:33 来源:济宁新闻网

北京2月9日电(记者 张曦) 导演陈可辛说,他计划2月13日去电影院看自己19年前拍摄的作品《甜蜜蜜》。

时光荏苒,尽管陈可辛早把世故人情看个通透,但他于近日在接受专访时却直言心态依旧不变,依然被漂泊感、边缘感紧紧包裹。

探寻内心

相比一些电影重映时改动情节,陈可辛坚持《甜蜜蜜》的剪辑丝毫不变,一方面他表示已没有多余的素材可用,另一方面认为这部电影代表了自己20年前的想法,“我就是要把它定格在那个时空”。

定格,是陈可辛的一大特点。今年53岁的他,自认心态是“以不变应万变”。

“我觉得我自己是不变的。虽然我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我的心态,我的所有东西,从我成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变过。”对于《甜蜜蜜》时隔19年再度上映,陈可辛不担心年轻观众不买账,他认为电影描述的香港新移民状态与当下的“北漂”很像,并充满期望地说:“站在个人的立场,要是能用20年前拍的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话,我的自我感觉会非常好。”

除了定格,陈可辛的另一大特点是内心缺乏认同感,这从他的电影里可以窥见一二。

《甜蜜蜜》里黎小军、李翘奋力想融入香港都市;《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想在美国上流社会取得一席之地;《亲爱的》中人贩子老婆李红琴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同。

“认同感这个东西,只要在我拍的现代都市电影里,都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陈可辛缓缓喝一口冰水,又喝一口黑咖啡,好像在回忆什么,“其实我也是在不同的地方长大、迁徙,所以我也需要认同感”。

陈可辛的人生经历多次迁徙,他在香港出生,泰国长大,后来去美国读书,在香港电影工业腾飞之时回到香港,之后又去好莱坞小试牛刀,然后回到亚太电影圈做泛亚洲电影,直到2005年看到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才凭歌舞片《如果·爱》正式进军内地。

“我认为自己也一直是在社会的边缘。所以对这类迁徙漂泊、社会边缘人的题材,非常有带入感,所以拍的时候就会拍得比较好看。”

《甜蜜蜜》是开放式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是黎小军和李翘在街头重逢。

很多影迷都希望,陈可辛能拉来黎明和张曼玉,再拍一个多年后的结尾,但他连想都不想就一口拒绝。

“我连碰上后,他们会干嘛,我都不想再说。因为再说会太美满,就太假太甜。如果讲得太现实,观众也不喜欢。所以我觉得停在那是刚刚好。”陈可辛不认可自己悲观主义,他说:“你说我悲观,倒不如说我不盲目追求浪漫主义。我觉得那些太假的东西,就算说出来,观众看了也不相信。”

事业瓶颈?

“知道自己在进步,但观众看不到”

说不清是《甜蜜蜜》成就了陈可辛,还是陈可辛成就了《甜蜜蜜》,这部电影在放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举拿下第16届金像奖九项大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

除了拿奖,《甜蜜蜜》讲述的内地赴港新移民故事也在世界影坛获得共鸣。

1997年,多家美国公司找到陈可辛,表示希望能把《甜蜜蜜》重拍成美国片,讲述拉美、墨西哥人去到洛杉矶,波多黎各人去纽约等。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世界性,因为世界是越来越小,互动越来越多。全世界的人都往大城市跑”。陈可辛在满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遇到了事业的难题,大部分观众都认为他其他作品无法超越《甜蜜蜜》,《甜蜜蜜》在网上的评分也远远超过《如果·爱》、《武侠》、《中国合伙人》、《投名状》等。

但陈可辛却不这么认为,“我早就超越《甜蜜蜜》了,其实我后来拍的每一部戏,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超越了《甜蜜蜜》了,都往更难的方向去挑战。”

他坦言也会去看网友的评论,“重映的消息公布后,有一大堆人说我别的戏都不能看,其实都讲得好夸张,但我不能闭上眼睛不看,毕竟逃避评论是很愚蠢的行为”。

“最关键的不是观众觉得我有没有进步,但是我知道自己在进步。有些进步是观众看不到的,因为拍电影实在太复杂。”陈可辛如是说。

翻天覆地19年

“最大的变化是在内地拍戏”

《甜蜜蜜》对陈可辛而言,有着不一般的重要意义,这是他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完整版电影。

1997年,他离开香港前往美国,“从《双城故事》到《甜蜜蜜》那七年,是我第一轮的创作阶段的结束,那一年对所有香港人而言,也是一个总结”。

随着内地经济的兴起,和电影《甜蜜蜜》剧情相反,2008 年,陈可辛从香港奔赴内地“北漂”,率先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座厂房里装修起了工作室,开始北上创业的新时期。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在专栏中写道:“他是愿意把束缚当作是自由的创作者,当有些香港导演制片还在抱怨之时,他已跟着大陆的时势,彻头彻尾变成一个内地导演。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些年的沧桑变化,陈可辛依然感慨良深,“最大的变化是没想到我们今天在内地拍戏了”。

“没想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那么快、那么大、那么开放。”陈可辛刹那间有些许晃神,或许往事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现在的状况在20年前无法想象,当时市场、制度保守、封闭很多。我根本想不到我能在内地拍戏,拍给内地观众看,还用普通话接受访问,这些变化比任何变化都大”。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