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荷堂访黄永玉 ——中新网

2016-09-13 14:10:14 来源:济宁新闻网

黄永玉与作者在画室《万荷堂》前。(美国《华夏时报》图/陆钢摄)黄永玉、沈朝慧表兄妹和作者夫妇在万荷堂大客厅。(美国《华夏时报》)

国庆期间,雕塑家刘焕章的夫人沈朝慧女士陪我们去万荷堂拜访黄永玉。黄永玉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表侄,沈朝慧是沈从文的女儿,俩人是表兄妹。

几年前就想拜访黄老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每次回去老人都不在北京。这次在上海开完会后回京,恰逢国庆中秋赶在一起。沈阿姨来电话,表哥在万荷堂邀请亲朋好友过中秋节,叫你也来。

中秋节那天万荷堂来了很多人,热情周到的沈阿姨为了谈话方便,征得黄老同意,将我们去拜访的日子往后挪了两天。

开车来到京郊通州的徐辛庄。经过路边的一个亭子下了公路,驶过一片树林,来到一个高墙围住的院子前。大门一开,七、八条皮毛光亮的大狗拥来,亮着嗓子迎客。开门人吆喝着,狗伙伴们静了下来。

庭院深幽,树木繁盛。西院中有几件黄老的铜雕作品,造型稚拙可爱。正房屋檐下悬挂着黑漆金箔的大匾《万荷堂》。廊前挂着几个大红灯笼。

沈阿姨带我们来到做画室的正房。两百平米的画室里迎门竖着六根三米来高的大柱子,两个人才能合抱住,柱子上面写着绿色的黄老的书法。大柱子是从东南亚运来的金丝楠木。一个巨大厚重的花梨木画案横在柱子前,画案上的花瓶里插着一大束粉红的玫瑰。85岁的黄老端着烟斗站在画案前,安然祥和。

从休斯敦回北京定居的杨先让教授说,黄永玉的荷花图高五米,宽六米,坐着升降机画的,真神了。能让杨先让这位艺术家赞叹的人不多,不看总惦记着。慕名来欣赏黄老的大作,遗憾,已经被荣宝斋请走了。那是根据荣宝斋新大楼的墙面画的。画室里挂荷花图的墙上是另一幅大作,画面上春意盎然。

黄老领我们来到东院的大客厅,这里是他会客、休息、听音乐的地方。客厅的桌子两米多宽,近六米长,是用非洲加蓬的大花梨树干做的,与画室的画案同出一棵树。大树的整块树皮做成了楼梯的护栏。楼上陈列着各种艺术品,从楼上可以俯视整个客厅。树皮前的条桌上,花盆里养着数十支紫色的兰花。桌上的一个大玻璃花瓶里插满了向日葵花,旁边的一个大烟灰盒里,装满了雪茄的烟蒂。

透过落地窗的整块玻璃,三亩荷塘四周的楼阁由长廊环绕。荷塘边的大石桌前,黄老手握烟斗的铜像坐在石凳上,天地之间与星辰日月一起守护着塘中的万杆莲荷,欣赏那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的品格。管家送来刚泡好的铁观音。黄老悠闲地点燃烟斗,说着往事、家事。

1997年,年逾古稀的黄老设计了这座古典建筑风格的万荷堂。2001年迁入,住进自己的作品中颐养天年。

黄老背后墙上的一幅大画是一头牛,威风凛凛。题字为:人有点牛气好。

北京奥运会闭幕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黄永玉“奥林匹克”艺术奖。

诗书画俱佳的黄老是文学大家。黄老将爱好排序为写作、雕塑、木刻、绘画。黄老每天上午都写作。“写书没什么钱,画画挣钱养家。”黄老说,家里的厨师、司机、管家和保姆都是从家乡找来的。读过黄老自传体小说的一位知名记者评黄老的书:人越老文字越精。

黄老谈到在香港经商的绅士派的儿子、喜欢与孙辈在一起的老伴,谈到在意大利自费办报的女儿。“她不打扮,常带老外到湘西贫困地区三同旅行,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老外真正了解中国,她还在家乡建希望小学。”

黄老说起了七十多岁的友人与七岁孩子一起学钢琴的趣事。黄老说,“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感觉最重要。沈从文不懂哆唻咪发嗉啦嘻,可谈起音乐来感觉非常好,可以说他懂音乐。很多在艺术专业搞得好的,都是非专业的。有人提出成立非专业协会,我赞成。”

黄老想起一位老友,“是京剧唱须生的票友,唱的好,也是非专业。移民美国很多年了。”

沈阿姨担心黄老这两天连续接待客人累了,可老人一再留我们聊下去。不知动了哪根神经,我指着荷塘边的楼阁说,“黄伯伯,等我闲下来,回来给你看大门,就住在保姆住的对面的楼上。”老人笑了,用打火机点燃烟斗。

拜访过荷塘的人想看门的一定不少。这里有颐和园的意境,很多文人墨客称它是“世外桃源”。

两个多小时后,向老人告别。走出客厅,老人指着门边的木刻对联说,“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古诗中是无语,字是黄苗子写的。”老人接过我的笔,手垫着纸写了这句话,字体苍劲。

走过院里的一座砖炉,黄老说中秋节时在这烤鸭,用枣木烤的。砖炉前的树荫下有座小亭子,里面悬挂着一个古钟,和一条两尺多长敲钟用的木头雕的鱼。

管家送我们出大门,几只狗尾随着,门静静地关上了。

车驶在小径上,万荷堂远了。这座占地八亩的深宅大院将是一座独特的纪念馆,收藏着黄永玉的情趣和他的艺术。(摘自美国《华夏时报》 于建一 2009年末写于美国休斯敦竹溪轩/有删节)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