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济宁市文化事业发展回眸

2016-09-12 04:16:21 来源:济宁新闻网

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月活动启动

市文联开展真情送温暖春联入万家书法家集中书写活动

文化凝聚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回眸我市文化发展这五年,文化品牌彰显魅力,文化红利惠及城乡,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济宁人在以往瑰丽的文化底色上,正在勾画着更加美好的画卷。

与自然资源的优势相比,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最让济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坐拥文化宝藏的济宁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则铸就了济宁的灵魂,更为我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以来,济宁站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市文化发展,抓住用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落户我市的重大机遇,确定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目标、贯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线、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品牌、强化文化惠民理念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艺作品创作质量,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市文广新局被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化内涵深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近日,一场普及传统文化的讲座在济宁市图书馆尼山书院开讲,充满古风古韵的讲堂里挤满了孩子和家长。他们听了讲座后都希望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孩子走进传统,走进国学,也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家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讲座一开始围绕书法和京剧对孩子认知的促进这一主题展开,古筝演奏老师给孩子演奏了《渔舟唱晚》等传统名曲。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王鸿举小朋友背诵的《弟子规》博得了现场阵阵喝彩,他最喜欢《弟子规》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平时我和妈妈一起讨论《弟子规》内容,并从中学到了尊敬父母的重要性。王鸿举告诉记者。

这是我市大力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全市文化战线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起薪火相传、文化传承、以文化人的历史重任。文化部将济宁市确定为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全国文化厅(局)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高级研讨班考察济宁,对我市经验给予高度评价。精心打造的儒学原乡文化圣地文化品牌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高度,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全市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开展活动307场,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建成903个,开展活动11000余场,编辑出版30余万字的《乡村儒学读本》,以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为代表的乡村儒学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重视推广。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取得重要进展,示范区工作机构揭牌成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48个、传承人32人和市级项目164个、传承人88人,建立了23个民俗博物馆和37个传承基地,出版了4部市级非遗书籍,成功举办三届文化遗产日活动。启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各县市区积极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体验性强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频现文化惠民创新发展

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建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投入不断加大,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6个、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2个和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市、区)5个,济宁市被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十二五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最集中、投资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时期。建成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5个、二级馆5个;国家一级图书馆5个、二级馆3个。济宁市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152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广场5700余处、农家书屋5800余个。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工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文化惠民实事工程连续3年全部超额完成,三馆免费开放服务范围继续扩大,文化行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以市级文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济宁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为指导和推进当前和十三五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艺术创作生产硕果飘香优秀作品蓬勃涌现

去年10月16日和17日,由济宁玉堂酱园的真实发展经历提纯与改编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河都老店》作为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展演剧目之一在山东剧院精彩上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曲折感人的情节,生动精彩的演出,为省城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围绕中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按照讲好济宁故事、弘扬地域文化、彰显时代风貌的创作思路,建立了扶持艺术创作长效机制,设立了专业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开展了精品剧目创作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演艺集团走出了一条既深化创新投身市场、又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的双轨制改革路径,创作了《圣水河的月亮》、《河都老店》、《孔子》、《白雪公主七色光》、《孔子试徒》、《蹬鼓》、《中国结》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仅2014年就荣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6项。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编剧、优秀表演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又参加了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河都老店》参加省十艺节优秀剧目展演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 原创大型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荣获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和乔羽文艺奖舞蹈类一等奖;戏剧创作荣获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田汉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剧本奖等。美术创作呈现崭新气象,荣获国家级金奖1次,优秀奖10余次。

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艺术人才的精心培养。举办了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活动,开展了全市音乐创作、重点作者、戏曲演员培训班、中青年演员汇演、新创作小戏汇演等学习交流活动,与青岛市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建立了山东梆子传承基地、市杂技团实训基地,为提升艺术人才专业素养、加强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培育

以市政府文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市级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和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85万家,从业人员15余万人,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48.01亿元,占GDp比重为3.89%,占比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省级重点文化企业4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6个,儒源集团进入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名录。

开展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村评选认定工作,一县一品做法得到文化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承办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首届2015年小微文化企业投融资路演暨项目推介山东站活动,积极搭建文化金融合作桥梁,推动小微文化企业破解融资瓶颈。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文化市场主体连锁经营成为主流,网吧、歌舞娱乐、演艺、出版印刷等各门类龙头企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了市县两级审批数据和执法数据实时共享,基本建立了全市文化市场信息反馈渠道。

对外交流日趋活跃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组织参加美国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日本孔孟之乡商品展、韩国光州文化创意产业展、深圳文博会、杭州动漫节等专业展会,提高全市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国际孔子文化节被确定为国家级、国际性中国旅游节庆精选活动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演艺集团成功走出国门,先后赴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承办了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外演出团队演出活动。杂技节目《蹬鼓》荣获俄罗斯国际青少年杂技马戏节比赛最高奖金猛犸奖,《抖空竹》荣获最高特别奖,市杂技团又常驻韩国济州岛开展商业演出。

对外文化贸易稳步发展,以鱼台柳编、草编、纸花企业为基础的鱼台清河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已经建立,以曲阜圣美框业、金乡圣亚达铅笔、嘉祥圣润纺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文化产品出口额超过1.2亿美元。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划转4家,转企10家。市直6家文艺院团组建成立济宁演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的一大批作品在获奖、演出、立项数量和质量上均位于全省前列,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济宁日报社组建成立济宁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化运作机制。全市广电网络资产整合进入省网络公司,广电制播分离,组建济宁圣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行政审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推进文化市场行政审批服务规范化建设,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经清理后为6项。加快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荣获省政府设立的山东省文化创新奖3项。

新闻出版广电活力增强行业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重点惠民工程为载体,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扎实推进书香齐鲁全民阅读活动和齐鲁农家沁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完成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任务,数字化升级1161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质量不断提升,重点推行了标准化放映工作,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完成358个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37%和98.45%,启动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通过开展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秩序。做好采编人员岗位考试、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审查、《著作权法》宣传、出版物印刷企业和图书零售企业年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日常管理工作。政府机关使用正版化软件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全省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先进单位。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