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讯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取过什么,而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一个人真正的荣耀,不在于谁授予他什么称号与职位,而在于他精神的强度与心灵的高度。当我一页一页翻看《刘树启摄影文集》的时候,就想到,刘树启这个名字,将是济宁人喜爱并长久记住的名字,而他的摄影艺术,也必将为中国当代摄影和济宁市的文化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他说,我今生以来就干了这一件事,用镜头留下了许许多多稍纵即逝的瞬间。人生苦短,天赋、努力、机遇、品质,缺一不可,加上社会环境与人生遭际的种种障碍与困顿,能干好一件事情实非易事。但是刘树启先生将这件事干得何等好啊!这个十三岁就在照相馆当学徒的贫寒人家出来的孩子,等到自己羽翼一旦齐整,便花费心血在摄影课堂上前后教授出三百多名学生。在他担任济宁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济宁市老摄影家协会主席期间,不管是组织展览、联系出版、策划摄影活动,还是开展摄影培训等方面,都是卓有建树。
刘树启先生对于摄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当然是他七十余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在摄影艺术上所做的探索、开掘与创造。
他的风光,既有一望无际的宏阔,又有毫纤毕现的细腻。如他的巍峨长城,苍茫而蒙胧的群山背景下,蜿蜒而来的长城便被太阳的眼睛照抚得真切而生动,仿佛一个伟大的生命,正从古时扑面而来。而烽火夕照的长城,则又如从当下直逼远古,而远处长城身边的那点彤然的太阳,又如充满着无限希望的未来,在一幅小小的画面里,竟能流动起让人遐思无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品物写心部分,大多是刘树启先生的小品,犹如文学中的短制小品文。因为这些作品件件都有着他对于美的近呼痴迷地追寻,跃动着他年轻而又火热的情感,也就使这些小品有了艺术的大的气象。如两只天鹅犹如融为一体的吻,如那株象征着老而弥坚老而弥洁的梨花,以及那些犹如来自齐白石笔下的静物瓜果,都给人留下反复回味的美好印象。
回首刘树启先生的摄影生涯,他最具艺术特色与个性色彩的,还是他的人像摄影与对于济宁这所城市的历史纪录。
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最让人类铭记的哲学名言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他几乎同时代的我们中国的孔子,也为人类留下了一句铭记不忘的名言,仁者爱人。在人类东、西方的源头处,都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对于人的塑造与发现,正是刘树启先生摄影艺术最重要的特色,从而使他的人像摄影带有着一种感动人的人文的风貌。知名人物如作家乔羽、唢呐演奏家任同祥、演员白杨、侯宝林、秦怡、黑热病专家王兆俊、摄影家陈复礼等。这些名家大家,全在树启先生的笔下永恒着各自典型的神采与风韵。更多的是普通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庄稼老汉,船老大,炼钢工人,老玉堂,淘金者,子弟兵,无不闪耀着人的美好。尤其是各类女性,刘树启更是给予特殊的关照,并从她们身上发现着罕见的美丽。头发让汗水湿得打绺的下乡知青,与她身边沉甸甸垂着头的谷穗,还有那顶大大的草帽,正记载着那个时代,也诠释着劳动在这一代人生命里所烙下的印痕。那个短裤短衫短发左手抱着篮球右手掠在发际的女子,虽然是黑白片,却一下子让人感到着她那青春的绚丽多姿,好似她周围的一切都被其感染得健康而生动起来。
一个国家的历史,当然离不开重大事件与重大人物,但是最基本的部分则是地方史的有机组成。而刘树启先生关于济宁的一批老照片,在为济宁保存下历史风貌的同时,也为中国当代史提供了真实因此也十分珍贵的细节与佐证。尽管拍摄的当时,作者还没有穿透历史风云的眼光,但是能够留下一个一个这样的镜头,本身就极具其他摄影实践无可取代的价值。从1949年济宁人民欢庆第一个国庆节,到1976年战士愤怒揭批四人帮等,几乎就是济宁几十年间的一个编年史。就是1965年穿着粗布棉袄、大裤腰棉裤、头扎白毛巾来济宁视察的陈永贵副总理,也会让我们想起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潮。而一系列地标性质的济宁的老建筑老景观,更为济宁往昔的模样,永远地留下了记忆。那幅竹杆巷当会长久地质问:是谁完结了我本应长留的生命?
用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来称谓摄影家刘树启先生是恰如其分的。但他从来不以专家自居,更不居功自傲,总是如他镜头中那沉甸甸的谷穗,谦逊地向人间献出自己全部的果实。(通讯员 刘兴国)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