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庆荣老人正在整理方言资料
假如生活胡笼了你,白及声,白格造,白扎乎如果您经常上网,我想这段济宁方言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您肯定不会陌生。一个人漂泊在外,忽然耳畔想起家乡的方言,定会让你热泪盈眶;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描述了半天却词不达意,一句方言可能让人豁然开朗。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很多方言词汇慢慢消失了,那些曾经熟悉的独特表达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可是,在我们身边,却还有这样一批人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方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一个词语、一句歇后语、一首儿歌或许这些财富不为他人重视,可他们却不忘初心,默默奉献邢庆荣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
商贩的声声吆喝,成了儿时最动听的陪伴任城区保全胡同39号,一个已经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式平房,便是邢庆荣大爷的家。老旧的青砖、半掩的木门、静静生长的大香椿树,还有在窗台下水桶里缓缓游动着的金鱼,虽然邢大爷的家不大,可是却处处充满着闲适、平静的生活气息。
邢大爷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经75岁了,上个世纪40年代,他出生在离这里不远的县前街,后来才又搬到保全胡同居住。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条件远远不能跟现在相比,但也却别有一番热闹的场景。我居住的地方距离大名鼎鼎的天津府很近。所谓天津府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天津,而是咱们济宁马家的一户大户人家在外地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后来让能工巧匠按照天津特色建筑的样子在济宁建造的府邸。除了天津府,还有外国人建立的医院卍字会。后来,逐步改革发展成市立医院,也就是附属医院的前身。顺着孙家街走,步行不到5分钟便是繁华的南门里。可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卖药材的广育堂、卖百货的恒顺成、卖眼镜的亨得利、卖文具的萃文,还有卖酱油醋的玉堂和天富,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忆起童年的时光,邢大爷顿时滔滔不绝起来。
不过,最让邢大爷印象深刻的还不是这些建筑、店铺,而是满大街的小商贩。什么扎风箱的、卖梳子篦子的、卖香油的、卖豌豆黄的、染布的、打劈柴的、卖豆腐的、卖灯草的这些走街串巷的商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卖眼药、卖疥药、卖头疼膏嘞每一声吆喝都那么亲切爽朗,都那么意味悠长。可以说商贩的吆喝声,成了邢大爷儿时最难忘、最美好的陪伴。
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启发他着手方言整理贵和、银座、万达原来低矮的店铺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电视广告、扩音器、霓虹灯门头曾经别有风味的吆喝声换成了多样的都市广告。时间流转,仿佛一场黑白电影谢幕回到现实,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流逝改变了济宁的一切。当邢大爷由懵懂的少年变得白发苍苍时,身边的房屋、街道早已不复旧时模样,甚至人们嘴里说的话也开始有了变化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好好的中国话忽然要夹杂一句英语才叫洋气;不知道啥时候起,年轻一辈的孩子们开始觉得济宁方言土得掉渣。邢大爷告诉记者,他也是一位经常读书看报、与时俱进的人。可是,时代变化中,济宁方言的式微还是让他感到痛心。能说方言,绝对不是落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用今天的话说,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样一种宝贵的资源,怎么能说丢就丢呢?记得一次我在看电视,电视台正在播出侯宝林大师的相声。侯宝林模仿着商贩表演各种吆喝声,并且谈了很多老北京的民俗、传统文化和方言。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洛也在电视上模仿了一个流动商贩给大家讲故事。这两个电视镜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这些老艺术家都已经开始注重保护方言、向大众传播方言艺术,那么我们济宁人是不是也可以把自己讲的方言记录起来呢?想到这里,邢大爷立即行动起来。他首先为自己的方言整理列了一个大的框架。方言词语、方言谚语、方言歇后语、方言谜语、方言儿歌、方言小故事等若干门类。然后从日常生活中、资料查阅中、采访挖掘中不断发现方言资源。每当有了新发现,就赶快记录在随身携带着的笔记本上。等回家之后,再分门别类整理记录。现如今,邢大爷整理记录的各类方言资料已经多达十余本。这些资料,足以编辑成书了。
地方话发音人的身份,是荣誉更是责任原来老济宁方言叫发财为砍匾。还有坎子这个词,现在也不大用了,它的意思是歇后语。比如咱们老济宁人讲的歇后语一把柴火不拾,你烧得什么?就是一句济宁土话歇后语。这里的烧一语双关,既是烧火的烧,又是烧包的烧。这些济宁方言的宝贵资源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只可惜,有很多已经不用了,大家也难得听到了。如果我们老一代的人再不整理记录下来,那不是暴殄天物吗?邢大爷的话带着坚定,同时又透着惋惜。
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启动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济宁市在各个县市(区)启动地方话发音人的征集活动。2015年12月,邢庆荣老人凭着对济宁方言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研究被破格推荐为任城地方话发音人(按照规定,发音人老年男性年龄不能超过65岁)。这样一项光荣的使命,一下子让75岁的邢大爷更加来了精神。从那以后,邢大爷就加紧了方言整理工作的步伐。平时出门,他一定随身携带笔和纸,与年长的老济宁人交流。问问他们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儿歌、歇后语、商贩的吆喝。有的人一时想不起来,他就先唱上一段引导。邢大爷的老伴儿于洪香今年74岁了,也经常为方言收集做贡献。哪怕躺在床上想起来一段济宁方言歇后语,也会赶快叫醒老伴。这时候邢大爷就立即爬起来、披上衣服,拿起纸笔记录
邢大爷告诉记者,方言,从文化的角度那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咱们老百姓交流的角度,那更是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语言工具。咱们不是科学家、不是政府官员,就是在最普通的基层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不能为国家做啥大贡献。现在年纪大了,更是如此。可现在国家启动方言发音人活动,我能参与进去为国家奉献一点绵薄之力。对我这么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