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6月25日讯(见习记者 郝亚松 林丽霞) 石鼓文作为一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书法体例,颇有些神秘的气息。出生于济宁的王永明致力于石鼓文探索与研究已十余载,王永明最开始研究石鼓文,是从研究书法的角度开始的。古风犹存的石鼓文属于大篆体例,这种体例讲究用笔圆润饱满、线条遒劲挺括、结体严谨匀称,也正是这一点,让王永明一头扎进石鼓文的研究中。
经过王永明的辛苦整理,《石鼓文考索》一书成书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和国家一些中文核心期刊相继刊发。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对此书赞赏有加,并题写了书名。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老教授高明先生审读完为之写了序,序中称研究提出的证据更加实际,论证也极其明确可信
石鼓为什么被称之为国之瑰宝呢?王永明说:石鼓书法一是它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一是它那井然、庄重、严谨、华贵的艺术价值。中国文字由金文过渡到小篆,中间跨越了近五百年的时段,在此时段内因文字实物资料的稀缺,被古文字学家称为文字发展链条上缺失的一环。产生于秦惠文王执政时期的石鼓文字填补了这一空缺,起到了彰往察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当记者问到王老先生在研究石鼓文中遇到哪些困难时,他说:探索任何课题,都必须拥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但我所在的济宁学院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几近稀缺,在次女王哲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后,从曲师大的图书馆里找来了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等资料,从此我就蜗处简出,沉下心来开始了对石鼓文的深入探究。后来王哲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书法专业研究生,陆续从人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借来或复印了几十斤重的有关石鼓的文献资料、专著和最新研究成果。每年寒暑假我们父女足不出户,专心致志,寝馈于石鼓考索。
据记者了解,王永明虽然痼疾缠身,几次与死神交手,却从不曾懈怠过,力图在石鼓文所涉及学科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突破。朝乾夕惕 探究典籍五百卷,朝经暮帖 结集心得十万言。经过十一个寒暑的爬罗剔玦、洞幽晰微,终于将研究心得辑录成册为《石鼓文考索》。
《石鼓文考索》一书,首次从文学、史学、古文字学、书法学、工艺美术学等多学科入手,对石鼓文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缜密的探析,澄清了石鼓研究领域的诸多误区,充分展现了其与帕提侬神殿相媲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石鼓文考索》文论与书艺并举,文字与图版并茂,融学术与书法艺术于一体。它的出版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传播东方文明,定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王老先生告诉记者,石鼓文在书法研究价值上可以和《兰亭集序》相媲美,然而国人对石鼓文的知之者却很少。因为石鼓漫漶残泐严重,许多有研究能力的学者也望石兴叹,或浅尝辄止,或敬而远之。老祖宗留下的稀世珍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传承。我们济宁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高地。我将在有生之年,为提升家乡的人文底蕴豁出去了。
济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