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在网店买东西不满意给了个“差评”,可没想到随后就接到源源不断的骚扰电话。
有媒体最近又关注了“呼死你”现象,尽管律师说这种骚扰行为情节严重的,可处以拘留和罚款,但现实中,“呼死你”业务在网上卖得火热,包周、包月任选,最低花费30元就可让对方抓狂。
这种业务网上买卖猖獗,记者随便加一个QQ号,就能找到兜售的卖家,可见锁定直接违法者难度并不大。网络监管部门如果多一点主动作为的意识,完全可以实施一些精准打击。
2014年,常州一位女士在某网店买衣服,给了差评,随后手机收到800多个骚扰电话。她去报警,竟然导致派出所的电话也被“呼死”。警察一直追到位于上海的卖家,卖家开始竭力否认实施骚扰,但警察在其电脑里发现“呼死你”软件和骚扰记录,才算是人赃并获。最后,卖家被治安拘留5天。
常州这位女士虽然维权成功,但有很多侥幸的成分。如果不是卖家昏了头,把“呼死你”用到警察的头上,警方会不会这么不惜代价地去取证?如果卖家不是把“呼死你”的证据留在电脑里,警方即便找上门,能不能取证成功?最后,即便最终实施了依法惩处,拘留5天的处罚,又有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或许正因为这些问号的存在,常州首例惩处卖家“呼死你”过去两年,各地类似案例仍然层出不穷。警方取证难、店家违法成本太低的确都是现实问题。虽然消费者都希望一旦报警,警方不能总算“执法成本账”,而要不惜代价把违法者绳之于法。但客观而言,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成本账不可能不算,何况即便警方全力投入,也未必总能找到罪魁祸首。所以针对“呼死你”类案件的特征,更有效的可能还是强调网商平台的管理责任。
遭遇“呼死你”骚扰的消费者,最普遍的原因都是“得罪”过网店,给过网店“差评”。从消费者的角度说,给“差评”是自己的权利。至于店家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要不就是店家自作孽,商品或者服务品质不过关;要么就是网站规则不够合理,没有给他们申诉修正的机会。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拿消费者来发泄不满。
网购平台既然推出“差评”功能,就要保证其能够公正有效,不能放任对“差评”消费者的莫名骚扰。
整治“呼死你”乱象的最佳突破口,就是加强对网店的监管。比如,一旦涉嫌采用“呼死你”骚扰过消费者的店家,应该被列入黑名单,被查证属实或者累犯,就查封账号甚至移交公安机关。在源头发力,才能有效治理乱象,保证消费者权益。
请把“差评权”还给消费者。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