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被偷后,当事人用发帖来宣泄自己的心情,并公开抱怨后来才提醒自己的男性路人。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发帖者遭到网友集体炮轰。几天后,帖子中的男性路人以当事人身份跟帖解释,称自己当时离当事人较远,是追上去才提醒,之所以未动手,是因为小偷有几人,自己也担心打不过。(11月2日《成都商报》)
诚然,提醒者似乎可以提醒得更早一些。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也是最符合被偷者预期的行为。但是别忘记,人都活在现实中,当很多人看到偷窃行为都会选择“沉默是金”默不作声时,有人能够在事发后给予提醒,已经算是难得。面对这种善举,为何不仅不懂感恩,反而一味地抱怨呢?这无疑会让提醒者心寒。
从新闻的网络跟帖中可以发现,被偷者的抱怨不仅没有获得舆论的同情,反而被公众斥之为“冷漠”与“胡闹”,甚至还引发了人们的反感和抵触——下次遇见有人被偷,还是装作没看见不提醒的好,因为提醒的结果可能只是让自己惹一身麻烦。尽管,道德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但显然,被偷者事后的抱怨,可能成为人们更加冷漠的一个理由。
道德建设需要的是个体的坚持和群体的坚守,需要的是善意的理解和彼此的宽容,只有每个人都把道德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并对别人的行为予以谅解或鼓励,道德生态才可以处于和谐的状态,人们在道德的发展中才能扮演一个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的角色。任何时候,道德都是一种个体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而不是对别人的更高期待;只有每个人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道德的示范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才能普遍提高。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