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与无所适从(图)

2016-10-27 18:15:04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文/李淑章文/李淑章

这回谈两个容易混淆的成语:一个是莫衷一是,一个是无所适从。

先谈莫衷一是。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何书何籍?就我手头所有的词书看,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成语辞海》所引材料应为最早。该辞海写道:

清·黄协埙(xn)《锄经书舍零墨·三·落英》:“《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说者聚讼,莫衷一是。”

这段话是说,黄协埙认为,屈原的《离骚》写到的“落英”一词,究竟应该当什么讲,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事实上也是,有人说落英就是落花,有人则说落英是初开的花。谁也说不服谁。

其他词书有引清·吴研人《痛史》的,也有引孙中山《心理建设》的,还有引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但不管引何书何籍,对“莫衷一是”的解释都没有分歧:表示好多人对某一个问题,意见纷纷,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也收了这个成语,解释也大体如此。

在这个成语中,莫,当不能讲;衷,当断定讲;是,当对或正确讲。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对某一个问题或现象,好多人(尤其是科学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各持己见,争论得很厉害,谁也说不服谁,不能判定谁的看法对(正确)。

最后说无所适从。

这个成语的含义与用法与莫衷一是有很大的区别,不得相混。

我所查到的几种词书,多认为该成语源于唐·李百药的《北齐书·魏蓝根传》:“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但中华书局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则认为“无所适从”源于“无所谁从”。所引书证是《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无谁适从。”

在这个成语中,无,当没有或不知讲;适,当到或归向讲;从,当跟从或听从讲,与舒适无关;所,是适与从这两个动词涉及的对象,可理解为谁或什么,代人或代准则、规定等。

很明显,不管从来源看,也不管从成语中诸语素的含义看,这个成语都表示不知依从谁才好或表示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意思;均是形容人们做事前没了主意,不知该听从谁、依从什么的。

两个成语所表示的意思如此清楚,按理说,使用它们时不应该混淆。可事实却不然。请看下面的句子。

1.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听别人说这说那,自己就莫衷一是了。

2.现在社会上宣传的养生秘诀五花八门,消费者感到莫衷一是。

这两个句子中的“莫衷一是”都用错了。

如上所述,用这个成语是有一定前提或语言环境的。这个成语的前提是众说纷纭,意见分歧。它是形容好多人站在不同角度,你说你对他说他正确、谁也说不服谁的情况;而不是形容一个人或站在同一角度的某些人的想法或心态。所以,使用“莫衷一是”这个成语时,其主语就决不能是一个人或处于同一角度的一类人。

而上面两句话中的“莫衷一是”所表示的并不是几方面争论的情况,而是某人或某一类人一方面感到的无奈。

怎么办呢?很好办:把莫衷一是换成无所适从就行了!

再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1.我这几天十分难过,心乱如麻,无所适从。这种状态,不知何时才能消除。

2.对于应该不应该给这个学生处分的事,老师们争论得很激烈,都说自己有理,真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众。

上面两句中的“无所适从”也都用错了。

第一句是把“无所适从”理解为没法找到舒适的地方了。错在不懂“适”是动词,以为是表示舒适的形容词了。如果要改,应把“无所适从”换成“没有寄托”或“无聊至极”。

第二句中的“无所适从”作者是想形容一种争论的情况的,而不是形容哪个人的想法或心态的。所以,这句话中的“无所适从”正是应改为“莫衷一是”的。

文章结束时,我想写一小段话,把这两个成语都用在其中,请读者比较,或许有点参考价值。这段话如下: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热议转基因食品的利弊。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争得面红耳赤,莫衷一是。弄得我们老百姓无所适从。 netease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