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个国家在二战中损失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2016-09-06 19:06:59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波兰人的战斗更是可歌可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协助起义的犹太人,在苏军兵临维斯杜拉河之际进行了英勇的华沙起义。但近在咫尺的苏军却隔岸观火,任其最终被德军所消灭,这也为苏联在波兰建立亲苏政府扫清了障碍。整个二战,波兰受的苦难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深重:牺牲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平均每五个波兰人就有一人牺牲,比苏联的百分之十、中国的百分之七都高出许多。

波兰宣传画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章骞,原题:在波兰,二战结束于1989年

二战欧洲战场的战火是在波兰燃起的,但是,完整、细致地介绍波兰在二战中的经历的著作却十分缺失。对波兰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各种读物都乐此不疲地描写波兰骑兵向德国坦克发起的自杀性冲击有多么徒劳,千篇一律地将波兰军队刻画成一群被部分蠢人指挥的一勇之夫。更严重的是,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一些主要成员国,不是直接参与对波兰的践踏和肢解,就是出于种种政治理由默认甚至纵容对波兰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战后出版的关于波兰战时经历的著作,出现大量回避、淡化乃至歪曲史实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波兰国内精英进行大屠杀的卡廷森林惨案,战后也长期尘封而不为世人所知。

不过,让所有希望了解波兰在二战中这段被淡忘的历史的中国读者欣慰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在2015年11月推出了一部完整展现波兰二战史的译著:《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作者是英国波兰裔历史学家哈莉克科汉斯基。原著完成于2012年,甫一出版,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就将之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并热情洋溢地指出: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中文版问世之际,前任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霍米茨基专门撰写了序言,波兰驻华大使馆则举办了首发仪式。

父辈无法磨灭的亲身经历

哈莉克科汉斯基出生于英国。战争爆发的时候,她的父亲斯坦尼斯瓦夫科汉斯基居住在现已成为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基弗斯克的斯坦尼斯瓦乌夫市。1939年9月8日,这座远在波兰东南方的城市也遭到德军空袭,多亏作者的祖父及时相助,作者的父亲才在空袭中幸免于难。随着苏军入侵,科汉斯基全家就陷入了家破人亡的境地。他们一家历经坎坷,按照作者本人所言,除了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外,波兰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几乎所有苦难,包括占领、入狱、流放、饥荒、苦役等,他们都曾亲身经历。他们时而隐姓埋名,时而为了度过饥寒交迫的严冬而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偷取农庄的羊。他们有的加入国内军和地下政府,有的还参加波兰共产主义军队。在极度严酷的现实面前,活下去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为此,他们可以因为微薄的希望干出人所不齿的事情。在生与死的巨大压力面前,他们不得不经常做出极为痛苦的抉择。

作者的父亲斯坦尼斯瓦夫首先流亡到哈萨克斯坦,后来和其他波兰流亡者一同加入了由安德斯将军指挥的波兰第二军,转战欧洲各地,最后随军到达英国。母亲特里莎基钦斯卡在1944年离开波兰,先到意大利,然后又去了英国。1946年,斯坦尼斯瓦夫和特里莎在伦敦相识。然而,当作者出生之后,她发现父母很少提起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而她在英国接受教育时,也发现了课本中关于波兰那段历史的记载寥寥无几。父亲直到垂暮之年,才将家人往事告诉她。作者感慨地说,家庭成员的经历可以帮助重现无数波兰人在二战时期的共同经历。于是,她开始搜集大量二战时的史料,采访各类事件的亲历者,并且阅读当时波兰人撰写的书籍。

作者原本只想将她家人的经历留给后人,但是随着篇幅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这本书成了描述二战期间波兰人背井离乡、历经灾难、顽强战斗的史诗。由于地缘关系,波兰被迫夹在几个巨大而又嗜血的列强之间,在历史上曾经三次被瓜分,几经兴衰,二战当中又成了大国间博弈的筹码。即便如此,波兰人也始终英勇无畏地战斗,哪怕已经失去故国。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