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称不再是“纸撑”
多年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假、大、空、”问题。“假”是指在职称评定资料中造假,假论文(收费论文)、假证书(买证书或找人代考)层出不穷;“大”是指课题、论文的主题过于高大,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多是瞎编乱造,我们称之为无实际问题、无研究内容、更无结论的“三无”课题;“空”是指有些职称评定要求落不了地,教师看不懂,学校也搞不懂。
职称评定的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搭建一条专业成长通道,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成为行业的“标杆”。近几年,为了增加选拔的难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里的“技术”,更多地偏向于理论,要求“高、精、尖”,于是职称论文、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如此走偏了的职称评定,把一个个普通教师都引向了教育理论家之路,但却忽略了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了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屏障”。
中小学教师需要作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应该是接地气式的,应该紧贴课堂和教学。如果真能实现《意见》中提出的,对职称英语、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释放中小学教师活力、减少“额外”压力有着积极作用。
如何让中央的好政策落地,这还需要各部门走进实际,以供给侧思维来看待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真正的目的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要求,为学校和老师“减负”。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和功能出发,以管办评思维划分各部门的职责与责任,改变以往所有相关部门一个不落地全程参与模式,向基层放权。
如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每个部门都站在本部门的视角和职能来看待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只从自己的视角提出本部门的认识和要求,综合在一起,看似“松绑”的职称又有可能进入新的“规定”中去。
有人会问,放权后如何操作,如何保证公平公正?首先是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实际工作状态和效果为主要指标。教师专业技术高与低,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校、学生,他们关注什么,指标就该增加什么。
其次是规范评定的流程。现在,教师职称评定从要求到标准、从核准到审批很多权力掌握在相关单位手中,评价也是简单的靠材料打分,而实际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则没有话语权。其实,在科学的标准制定后,许多权力完全可以放手,让基层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来公开评聘,邀请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过程中来。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意见》让职称评定今后的关注点从理论研究素质提升向重教育教学能力转变。相信新的职称制度会将中小学老师们重新引向课堂,而那些真正脚踏实地、专心教学的老师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认可。
(作者系江西弋阳县教体局局长 方华)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