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不放假”该做怎样的解释?

2016-09-08 08:21:17 来源:济宁新闻网

第一,虽然有“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能“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但中国这么大,剩下的那些“不能约定俗成”放假的单位肯定也不是少数,这些单位的员工怎么办?第二,既然默认了除夕这一天已经是“准假期”,难道宁肯放行“潜规则”也不肯增加一天假期?法定假期因其法定二字,而严肃,而庄重。期盼有关方面在充分了解民意后,尽快作出相关调整,别因放假调整影响到全民的春节快乐指数。

除总假期11天未变外,新方案做了诸多调整:只有春节、五一和十一假期调休,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都是“赶上哪天放哪天”;调休次数由原7次减到3次。这意味着备受诟病的“拼假”将取消,节后超长工作周现象将匿迹。改变调休的混乱局面,体现了此前民众诉求。这挺好。

但是,具体到这次假期安排的最大调整——除夕不放假——却是让人心中一堵。

对此“巨变”,反对声沸腾一片:“年三十还上班,今生相约火车上过年吧!”“除夕那天欢迎到假期办参观,看看工作人员上不上班”“这样的安排不妨再做一次调查,看支持率有多少”……

不得不说,“除夕出局”太出乎意料。此前,鉴于公众对现行放假安排的吐槽,全国假日办曾发调查问卷;11月27日,又针对公众意见,公布了三套放假方案再征民意。但在这三套方案中,原春节放假安排均未作调整。而且,在方案引发的各界大讨论中,延长春节假期的呼声最为高涨。

如今,有关部门却来了个“突然袭击”,春节假期不但没延长,反而将除夕踢了出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调查,最终方案却与想象相去甚远,公众难免心寒。

回顾下历史,“除夕列入法定假期”本身就是民意促成的结果。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把除夕纳入法定假日。到当年12月,为顺应民意,国务院正式颁布修改后的放假办法,自2008年春节起,除夕被正式纳入法定节假日。

而当时,新华社援引专家的话报道称,“国家对春节放假时间的调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民俗活动的需要”。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也称,“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广大民众特别看重的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我们提出将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

现在倒好,假日办不声不响,居然一笔就把除夕勾销。而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就不能在征求意见时亮出来?

我们不能无视除夕放假的强大的需求和民意支撑。不争的事实是,在2008年春节前、除夕不放假时,大年三十曾一度成为“黑假日”,不少单位将其默认为“准假期”。据公开报道,当年一到除夕,很多机关单位除去极少数值班人员外已是人去楼空。此次调整后,不难想见,在强大的民意归向面前,一些单位的“准假期”可能还会再现。

而这竟然也是“除夕出局”的原因。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就说,“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原本在农历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而且并不安排工作,从除夕开始放假让很多员工觉得浪费了一天假期。”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都没法用可笑形容了。

第一,虽然有“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能“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但中国这么大,剩下的那些“不能约定俗成”放假的单位肯定也不是少数,这些单位的员工怎么办?

第二,既然默认了除夕这一天已经是“准假期”,难道宁肯放行“潜规则”也不肯增加一天假期?法定假期因其法定二字,而严肃,而庄重。期盼有关方面在充分了解民意后,尽快作出相关调整,别因放假调整影响到全民的春节快乐指数。(李玉伦)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