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6年前,一位老领导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写了这副自勉联。意思是要成就大事就要和有忠心诚信的人共谋,治学要摆脱前人桎梏,另辟蹊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一直以此作为处世做人的准则。“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负人格高尚的人;“无字句处”指的是日常生活,“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读书要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实践全面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的确,书是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读孔子得仁,读孟子得义,读老子得智,读庄子得慧,读旬子得自强不息。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从中吸收政治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意志;读历史书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开拓思路,温故知新;读生活常识,从中获取知识,增加才干,滋润心灵;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满身热血为之沸腾,献身祖国和民族事业的感情油然而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然而,生活才是一本真正的“无字天书”,如清亮的山泉,从井里喷涌而出,读之不尽,用之不竭。善思、勤学、笃行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从中吸纳社会经验、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读太阳,可读出温暖乾坤光照万物的奉献;读春雨,可读出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可读出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心境。读沙漠,可读出广漠无垠坦荡豪放的胸怀;读石灰,可读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风骨气派;从大雁的飞翔中,可读出集体的力量;从小草的复苏中,可读出春天的脚步;从秋叶的飘零中,可读出季节的变换;从穿石的滴水中,可读出人生的韧性;从勾头的水稻中,可读出勤劳的甜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在诗外”,读有字的书,要识没字的理。有一次,在农家住宿,帮助一位老大娘烧火做饭,灶中被我添满了柴,可就是浓烟滚滚,火烧不旺。只见老大娘放下锅铲,拿着扒火棍麻利地将柴灰扒向两边,火便烧旺了起来。她告诉我:“火要空心,人要真心。”意思是烧火如果不掏空灶灰,则不通空气,火烧不起来;当干部也一样,对老百姓必须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才会如鱼得水、水乳交融。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从“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屡败屡战”“打掉牙齿和血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辞色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群众的口语中明白了一个个寓意深刻的哲理。早些天,一位老农看到某领导落马大有感慨:“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生成一双穿草鞋的脚,却总是想穿布鞋、皮鞋,结果,不是穿不进去,就是被皮鞋打烂了脚,人强不过命,霸蛮是空的,知足才是最大的幸福。”这些语言幽默风趣,精辟独到,富有哲理。我们不妨从老人的“鞋子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生活本来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读它千遍不厌倦。人生的高度取决于生活的厚度和认识的深度,需要我们终生去体味和感悟。“山再高,没有人高;路再长,没有脚长”,学习永无止境,读书永远在路上,实践出真知,勤奋长智慧,书上的文字要细细品读,书外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需要用心灵去倾听,去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社会这所大学读好了,将群众这些“老师”认准了,才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气定神闲,“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人超凡脱俗,处事游刃有余。用袁隆平的话说,就是“离大地更近,看天空就会越远”。
(作者为湖南衡阳市委讲师团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4日 19 版)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