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位银行业人士表达了对银行业的焦虑。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曾直言,中国银行业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迎接漫长寒冬的考验。
2017年,中国银行业会好一些吗?
银行业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经济探底的迹象越来越突出,明年中国银行业情况可能较2016年好一些。在不良率上,有业内人士持谨慎态度表示,监管部门公布的不良率和市场的判断略有差异,明年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弹性。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不良资产正在见顶,不良资产正在形成拐点。
而随着政策的出台,预计明年房贷占比将下降。此外,从国际上看,人民币兑换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破7”属大概率事件。
猜想1 明年是中国银行业“分化年”
三季报显示,多家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不足1%。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拨备率也持续下降。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较2015年年末下降5.66个百分点,跌至175.52%。多家银行拨备覆盖率接近甚至不足150%的监管红线。
“很多银行净利润增幅较小,即使有些银行主营业务出现正增长也是略微为正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拨备覆盖率,这种增长方式也反映了银行盈利水平在下降。”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2017年中国银行业会好一些吗?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预测,明年中国银行业情况可能会好一些。“2016年银行业表现不佳,由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等大环境决定。这些要素对整个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格局产生了影响,出现了资产荒的问题,”杨涛认为,2017年这一因素可能会好一些。
“一方面经济探底的迹象越来越突出,而且明年十九大的召开以及一些政策的出台,这样就提升了经济探底的可能性,”杨涛补充,另一方面,在整个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传统银行业的潜力很大,如果银行业在金融创新等方面实现转型,还有很大机会。
此外,杨涛还认为,明年可能是一个分化年。“整体看明年情况会比今年好一些,但每家银行情况不一样,不同机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明年可能是一个分化年,”杨涛表示,未来整个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成功者和失败者将更加突出。
猜想2 不良资产正在形成拐点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万亿,较2015年末增加2195亿;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相比2015年末增加0.0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压力较2015年年末有所减缓。延续10多个季度“不良”双升态势呈现分化,不良率有升有降。其中,前三季度五大行不良贷继续“双升”,资产质量压力依然较大。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8258亿元,同比增加1434亿元,不良贷率1.72%,同比上升0.17个百分点。
2017年,是否将有更多银行不良率逼近2%?
杨涛表示,监管部门公布的不良率和市场的判断略有差异,同时不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以说,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弹性”。
在杨涛看来,相对于监管部门,市场的一般性判断可能略高一些。“这样围绕着整个环境看,监管部门公布的不良似乎在明年还有一个往上升的趋势,”杨涛解释,今年银行业业务发展环境受到挑战,而不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明年部分银行有可能不良率逼近2%。
而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的真实不良涉及数据获取问题,不太好做判断。“真实水平会不会进一步恶化?这个不一定会恶化,因为比较差的情况已经体现出来。”杨涛说,不良状况和未来预期也有关系,如果未来预期在好转,将会带来一些联动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目前不良资产正在见顶,不良资产正在形成拐点。“未来不良贷可能会出现小幅度上涨,但中长期看大面积将往下走。”
猜想3 房贷不再占据“半壁江山”
今年楼市火爆,房贷异军突起。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3.63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按揭贷款)为4.69万亿,相比2015年同期高2.26万亿,创历史新高。1到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高达43.37%,相比此前最高值还高18个百分点。
具体到各家银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4.32万亿新增贷款中,46.2%源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其中,农行的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为64%、建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占比62%,招商银行位居第三位。此外,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40%到60%,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比例为30%到40%。
楼市火热,十一前后国家多地先后出台调控政策。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城市房价数据显示,11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数量较10月继续减少。从地域看,三类城市的房价涨幅均有收窄,其中二线城市最明显,一线城市中仅广州新房价格上涨。
政策调控之下,明年房贷是否仍将占据贷款的半壁江山?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明年房贷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不可能再出现。
“首先是今年的房贷基数大,维持或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其次,政策角度看,中央和监管部门都不给予房贷过多鼓励;第三,随着实体经济好转,信贷机会增加,对于房贷的偏好将趋降,而对于实体经济的贷款可能偏升,”黄剑辉预计,明年房贷占比将回归到较理性的程度,“各大银行回落至三成到四成。”
猜想4 人民币兑美元距离“破7”有多远?
12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于6.9312,较上一个交易日上行196个基点。在12月16日人民币跌至8年半来的低点6.9508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结束了此前连续3日下调的行情。
人民币是否会“破7”?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对人民币汇率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从周期性看,美元进一步上涨空间很小,美元强势已经到强弩之末;此外,特朗普应该也不会喜欢一个强势的美元货币,而且美联储加息并不一定会导致美元升值,”赵庆明认为,按照目前的定价机制,人民币“破7”的可能性不大,概率在30%左右。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此持不一样的看法。11月份,丁爽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兑换美元三个月内不太可能“破7”,六个月内“破7”还是很大概率事件。今后一年,美元有望继续走强。
“一是特朗普的政策强调财政扩张,修建基础设施、减税等都会增加财政赤字,从而使得外资增多、债权收益率上升等,这将驱动美元持续走强。其次,美联储很可能持续加息,预计2017年四季度加息一次、2018年有更多加息。”丁爽补充,特朗普竞选时表示要把美国企业海外的盈利调回国内,预计特朗普将提供一定税收优惠,资本的流入也会支撑美元走强。
投资故事
持有银行股11年 获利超7倍
2005年底,做生意多年的某股份制银行老股东潘先生积攒了不少钱,准备投资股市。在朋友的推荐和自我考察之后,决定买入该股份制银行股票10万股,当时每股价格差不多三四块钱,此后,陆续买入该银行股,至2007年初,累计买入20万股,耗资约100万元。
当年10月16日,A股创出历史最高点6124点,潘先生买入的股份制银行总市值累计增长近3倍,但是,由于他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追随者,没有像身边的朋友那样及时出清手中的股票。此后多年,该银行通过分红、送股等除权方式,使其股本增多,同时,潘先生又把分红继续买入该股份制银行股票,又让他再次获益。
截至今天,潘先生手中的该股份制银行持股总数达到91万股,总市值超过800万元。仔细算下来,他的获益超过7倍,年均增长超过20%,净利润高达700万元。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股神巴菲特的年投资收益也不过20%,所以,我认为该银行的收益已经算很高。”
不过,现在随着经济形势下行,银行坏账增加,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放缓,银行业的未来不如前几年的“黄金时期”。曾经的老股民都知道2005年至2007年是银行业的黄金期,因为那时四大国有银行刚完成改制和上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高速发展,相应地,银行股也获益很高了。
现在潘先生虽然继续持有该股份制银行股票,但是,也不如以前那么坚定。
他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经济和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该银行本身这两年变动比较大,比如,泛海、东方等大股东也在争抢董事席位,该银行领导层也不如董文标时代强硬有活力,“我有点担忧。”他说。
如果未来有更好的投资标的,潘先生表示会考虑慢慢出清该股份制银行。但是,他坦言,“目前来看,该银行仍是我最好的投资标的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 短期不考虑买入
2013年5月,许先生毕业工作将近一年,手头攒了一些钱,那时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尚未兴起,他便拿出5万元买入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当时一年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
2014年5月到期,许先生拿到了本息五万三千元左右。不过,在此期间他又陆续买入10万元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超5%。同时,2013年底余额宝已经盛行,年化收益高达7%,而且时间灵活,可以随时取回本金,日日生息,因此,他的其他积蓄有一大半放进了余额宝。
“随着更加灵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出现,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我的首选。”许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于2014年底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转投股市。“但是由于2015年年中的异常波动造成大幅下跌,未能及时出逃,导致最终的高浮盈缩水,但收益仍超银行理财产品。”
许先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年、半年等锁定期不太灵活,同时,2014年底以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理财产品进入“3”时代,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4%,只有少部分产品收益率在5%及以上。“而互联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我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日渐变弱。”他说。
“因此,短期内我不会考虑买入银行理财产品,置换了不少美元,收益率完胜理财产品。”不过,长期来看,如果未来没有更好投资标的,许先生表示还会考虑配置部分理财产品。
投资锦囊
收益比较稳健 建议适当配置银行理财产品
随着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以来,多番降息降准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行,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今年初,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还能超过4.2%,但不到5个月时间便跌破4%,这是近5年来,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首次破跌4%,这预示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正式迈入“3时代”。不过,最近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略有回升,基本返回4%上方。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投资者放弃银行理财产品,配置其他资产。同时,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爱好者来说,收益4%以上产品被抢购。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明年货币政策会稍微收紧一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得很清楚了,明年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与今年的货币政策相比,明年肯定会相对收紧。如果流动性不像今年这么充裕,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有所上升。
董希淼称,因此,在居民资产配置方面,收益率高或低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应是全部因素。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特别是银行自己发行的,收益比较稳健,建议投资者适当增大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
但是,银行理财师提醒,买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警惕,不能只看预期收益率,还要认真研究产品的投向。如遇到预期收益率超8%的理财产品要提高警惕。此外,虽然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均较高,但从以往经验来看,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偏低。
配置银行股要挑选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的同时,虽然银行股波澜不惊,但银行股的高分红向来备受欢迎,那么,投资者如何配置银行类资产呢?
董希淼称,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可能会见底企稳,银行经营将保持健康稳健,因此银行业绩走势可能会比今年更好,在股价上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由于目前银行股股价非常低,个别银行股甚至已经破净,“物美价廉”,因此建议投资者配置部分银行股。
不过,业内人士建议,在投资银行股期待获得高分红的投资者要精挑细选银行股,因为目前A股银行股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形势下行,银行不良率增加,不是所有的银行股都是好的投资标的,也不是所有的银行股都会有高分红。
今年以来,随着5家农商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等多只银行股上市,原本只有16家上市银行个股的A股市场扩容至20余家。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四大国有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部分高分红的城商行都是比较优质的投资标的。
济宁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