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女儿问我,知道进贤路吗?当然,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就在那附近。跟着她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只有四张桌子。说明我们并没有预定,老板娘客气地表示可以。 我指着菜单说,这是以前外婆的拿手菜,那是我家的“保留节目”。加上老板娘推荐的,确实都是家常菜,也确实是入味。不一会儿,又来四人,也是径直闯来的。老板娘似有为难,但还是让他们坐下了,刚泡上一壶茶,预定的来了。想想人家乘兴而来,我和女儿表示,我们快点结束,四人可以坐这张小桌。老板娘一面道谢,一面还挽留:再吃一会儿。
后来听说,这家餐馆是不让“打包”的,理由是刚炒出来的好吃,带回去就变味了。我相信。因为老板娘在拉家常时说,店开了十九年,也没打算扩大营业,虽然一直门庭若市。周末休息,因为开店不光是为了赚钱,只是因为自己很享受做好菜的感觉,也想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橱艺。店面虽小,却自有独到的经营文化。
说起文化,我们有个笑话。亲戚推荐两家餐馆是“海上阿叔”和“申粤”,我和女儿不约而同地以为“海上一粟”和“声乐”,是不是很书呆子?
走进“上海老站”,就象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某个角落,与屋外热闹繁华的徐家汇恍若隔世。把两者间隔的仅仅是一扇木门。
我们进的一楼就餐的大厅名曰“无烟车厢”。高挂的枝形吊灯,纯白的窗帘上的流苏,细长条的地板亮得发光,钉着铜钉的软皮木椅,角落里精心陈列的留声机,老式缝纫机,铁制电风扇,都静静地向你作着老上海的告白,记忆中关于昔日上海滩的一切都从尘封中鲜活起来。
窗外的草地上左右两侧分别是慈禧太后和宋庆龄的个人专列,虽然寂静无声,却象两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讲述着曾经的惊心动魄和缠绵悱恻。
在这里品尝地道本帮风味,并沉淀心灵,体会历史的沧桑变幻。自己也变得安安静静和小心翼翼。老照片,旧故事,都值得细细品味。
女儿说,还要带我去“玩”。玩的地方叫“荧七人间”。巨鹿路上黑灯瞎火,没有霓虹灯和招牌,只有一个黑漆漆的水泥门洞。还好门洞上有一盏小灯,灯光射在地上,显出“pEOpLE“字样。拾阶而上,迎面下来两个人,小声说:“你看,有人来了,大约他们预约了的”。我们是的,还知道密码。但不知哪里是用武之地,因为迎面墙上只有九个亮着光的圆孔。那两个人还不甘心,站在下面说“看来他们也进不去”。话音刚落,女儿告诉我,她找到了,就在九个圆筒上找到第7个,单击,右面有门洞开,可是“此路不通”,一面大镜子照出我的尴尬。再按下一个3字,镜子纹丝不动,左面却“芝麻开门”了,通往异度人间的门是应该与众不同的。
微弱的灯光好象千万只萤火虫在飞舞,一闪一闪的。这就是它名字的来由吧。刚落座,朋友来电话,她们已到门口。我只报密码,至于如何下手,靠她们的智力和运气了。
钢筋支架,金属摇窗,这餐馆就像是活生生 用金属从人世间隔离出来的。餐厅没有任何阻隔,象个大仓库。桌子零乱而有序,烛光摇曳,人影绰约,窗外竹叶婆娑,确实是别有风味的“人间”。
上菜了,每个盘子都写着一个字谜。通常比较简单,我们猜出了“一目十行”,“开卷有益”等,但面对一个禁猎的标志和6pM——6AM的注释,我只能认输。几天以后才想出个大概。
至于菜,笔筒色拉、冰钵芥蓝、人间豆腐(放在纸盘里,下面有明火),给人意外,又好象创意就在容器。
事先知道它的厕所是特色之一,我决定去领略一下,问女儿,得到的回答是:自己去,这也是一道智力题。
这道智力题是面对六扇一样的门,拧开把手,又遭遇“此路不通”的大镜子,上下左右都试了——没门。心有不甘,去拧另一扇,把手不能转动,无意中另一边的左手用了力,门就开了。大门小门同一个理:“似是而非,另辟蹊径”。进了厕所找不到开关,门拴一上,啪答一声,幽幽的灯光就降临人间了。真是“方便不便,诙谐人间”。
吃在上海,就有这么多花样。
(摘编自澳洲网http://www.au123.com/ 文:崖青)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