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4月17日电(见习记者 李佳赟 通讯员 王湖清 游玉增)育苗撒网,大黄鱼“东海1号”随着潋滟波光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实验网内跳动扑腾;而在狭小的电脑隔间内,信息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学生则通过大数据和电商平台,将水产养殖的经营蓝图铺至千里之外;波光泛起,海运学院的模拟驾驶舱内正劈风斩浪,行驶在现代港航物流的黄金水道上。近年来,宁波大学依托优势海洋学科群,正迎来神奇的“聚”变效应。
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认为,通过学科交叉互动、聚力发展,宁波大学必将释放巨大的吸附力和“智库”能量,一批科研产业化成果会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宁波这座临港城市亦会在学科产业落地中静待发展曙光。
人才集聚打造“强磁场”
今年4月,浙江省公布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宁波大学成为5所上榜高校之一。根据宁波大学重点建设大学总体建设目标,到2020年,该校5个以上一级学科将进入全国前10%或前5名,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优化、相互交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强调,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关键。“学科建设水平取决于人才和师资,当前优势的学科越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集中聚力的效果。”
有感于单个人才引进所产生的局限,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夏银水看到了“打包”引进所展现的未来性。2014年12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吴柯及其创新团队被全员引进,十名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教授及专家学者“组团”入户宁波大学。
夏银水认为,群体性地引进可发挥人才集聚作用,而倏忽变幻的信息技术始终需要学校将眼光瞄准下一代通信技术,因此国外先进队伍的成团引进不仅能产生能量扩大效应,还能及早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实现产学研的强大能量输出。
而仅有单个学院补钙输血是不够的,当前大学各个学科间通常各自为政,没有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产学研无缝对接。沈满洪认为,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学科集聚方向,形成巨大的产业化吸附力。
据了解,宁波大学正计划构建“现代海洋科学”、“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经济”三大优势学科群,围绕海洋、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实现三大学科群与三大领域有机对接和融合,在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学科平台及产业化应用等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执行院长严小军表示,既要发展基础性专业研究,同时也要随着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顺势而为打造数字平台,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这将使得产业化成果进一步强化,融合集聚后的产业吸附效果也将逐渐展现。
学科集聚带来产业化“加速度”
“宁波大学是一座与城市血脉相连的大学。这种互动、共赢、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使宁波大学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又为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郭华巍感叹道。
宁波因港而兴,宁波大学亦围绕海洋经济全面展开布局。2003年以来,宁波大学已投入1亿多元经费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宁波大学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已达几十项,为宁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宁波大学已成为浙江海洋科研的一个“重镇”。
“既要把眼光瞄准国际一流的学术水平,也要把落脚点放到当地关心的产业上。”沈满洪掷地有声。
同样,在郭华巍的眼中,宁波大学的发展变革蕴含着“绿叶对根的情意”:“宁波大学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而生,在成长中也要‘反哺’当地,将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以优质学科水平支撑甚至引导城市发展。”
如今,宁波产业发展转型已然来到了新阶段,宁波大学正谋划通过文化创意及科学研究提高产业附加价值、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引领宁波产业的结构调整,宁波学科产业化落地正迈入“加速度”。
协同创新共筑“海上丝绸之路”
一条蓝色丝路正在东部海岸线上缓缓铺开,在公布的“一带一路”战略蓝图中,宁波-舟山港被列入15个重点港口之一。面对国际海洋生态及运输领域的人才瓶颈,宁波大学承担起港航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重任,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院长郑彭军表示,海运学科领域应用性强,覆盖面广,其制造、运营、管理、货运等都与实际产业紧密相连,同时也需贸易经济、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多学科融合是宁波打造“港口经济圈”的强大支撑,也是宁波大学海运工程学科不断“聚变”的密匙。
沈满洪则认为,对接“港口经济圈”,还需大学、企业、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加入,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海洋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共筑“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据悉,宁波大学的两个新校区——梅山海洋科教园和慈溪校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它们将充分发挥宁波大学海洋学科上的综合优势和北仑区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实现海洋高技术研发与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对接、海洋高层次人才集聚与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的有效对接,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作为宁波的文化高地,宁波大学正以全面开放的姿态构筑优质海洋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在多链式“聚”力发展中,呈现着“智力源”和“技术库”的作用,并逐渐显现出“强磁场”的地区学科影响力。(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