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每万名考生上名校人数在10省市垫底

2016-09-12 17:01:01 来源:济宁新闻网

“广东将会成为考上好学校最难的一个省。”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两会期间一语道出广东高考的惨烈。广东高考报考人数每年数以万计地增长,但高校对广东考生的扩招却步履维艰,部分高校招生人数甚至不增反减。

数据显示,去年广东每万名考生上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人大等名校的人数已低于川、豫、鲁、苏等九省。到2016年,如果4.2万异地考生全部加入广东高考大军,广东学子的升学压力将空前增加。

广东学子上名校已是万里挑一,或许以后这个数字还将更少。

“如果广东的招生计划不按照考生人数做调整的话,将会吃大亏!”3月5日,全国两会广东团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发出警示:如今广东考生想上好学校愈发艰难,他建议中央教育部门要“按照考生作为基数来分配招生计划”。

上好学校难

上北大概率仅北京生1%

广东考生上好学校面临愈发严峻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与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河北、湖南、安徽、北京、上海这九个地区相比,2012年,广东省每万名考生可上北大、上海交大的人数位列倒数第一,而到了2013年,广东每万名考生上人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的人数再次垫底,上复旦、武大、浙大、南大的人数则位列倒数第二。

罗伟其说,广东一本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六点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有些省份该比例高达15%到20%,“所以我们是吃亏的”。

造成各省差异的重要一环便是高校对不同省份的招生计划落差较大。部属高校几乎都倾向于本地生源,中大、华工也不例外,在广东招生人数远高于外省。

“985、211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会牵涉到学校本身的经费来源,办学特点,所处地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到,第一,学校获得的政府投资的情况,比如说获得国家拨款比较多,他在全国的投放招生比例就多一些,获得的地方投入比较多,地方的投入招生比例也就大一些。有些985高校获得地方拨款后有严重的地方化趋向。有的学校在地方计划招生比例高达50%或者更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以北京大学为例, 根据2011年的录取数据,每万名考生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 贵州为1.48, 河南为1.87,北京为52.5。(注:此为实际招生数)

名校减少招生

扩招总赶不上考生增加

2011年至2013年,广东高考报考人数由65.5万增加至72.7万,每年新增3.5万多人。

但高校扩招并未与广东考生人数增加而同步。近三年来,人大、北大、清华每年约在广东计划扩招10余人,上海交大三年只扩招了3人,复旦大学的招生计划甚至不增反减。

近三年来,广东省每万名考生可上北大、清华、上交大、复旦的人数不到1,幅度在0.4~0.92之间。其他外省高校大多也就在1~1.5之间,这就好比,即使孩子在广东省“万里挑一”,但也未必进得了北大、清华这类名校。

此外,近年来,广东省文史类报考人数增加,然而,记者举例的10所高校中除了人大的文史类、理工类计划招生人数相对持平,其他高校理工类招生人数远远超过文史类,相差7~40倍不等。

以清华为例,2009、2010、2011年,清华文科,只有经济与金融(国际班)、英语仅各招1名粤籍考生。

原来广东省的两所985高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还曾是广东学子的“避风港”。然而这3年来,这两所高校在广东的计划招生人数也在下降。2011~2013年,中大、华工在粤招生人数分别减少了86人和158人。每万名考生可上这两所高校的人数也减少了六七人。

辜伟斌曾就读于揭阳市普宁华侨中学。高三备考时,学校每周都要进行 “培优补差”。周六全年级齐齐上阵补习,周日上午还有一个培优班和一个补差班。对于他们来说,考上中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2011年华侨中学每个年级有大概2000名学生,辜伟斌那届的1000名余文科考生中,只有两人达到了中大的录取线。

中大2013级社会学专业的陈凯君也发现,虽然这几年广东的高考题变得越来越简单,但考上中大却变得越来越难,陈凯君的母校广雅中学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考上中大,但大家一点不轻松,“因为分数线越来越高”。

流动人口多

2016年考生或增4.2万人

广东本土高考增长的同时,流动人口的进入,将考生的基数进一步拉大,广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优质学校录取率。

2012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方案分三步走,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广东省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广东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2014年、2016年起实施的二、三步,赋予了另外两类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享有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资格。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省内属于省外的常住人口达到21498798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8.22%,是北京的3倍,上海的2.5倍。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省外人口增加6433920人,增长42.71%。广东成为最大的外来人口输入省。

罗伟其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广东高考的话,考生必然会大量增加,因此,如果再不调整,那么人口输出省的录取比例越来越高,而人口输入省的优质学校录取比例会不断下降,“这是不合理的”。

罗伟其介绍,现在国家每年招收比例增长的幅度控制在3%之内,但这种增长是有限的。经过测算,2013年在广东上高一的外省流动学生达到4.2万人,意味着到2016年,符合条件的在广东参加高考的考生“不出意外会多出4.2万人”。罗伟其表示,到2016年广东将成为全国外来考生输入最大省份。

不过,熊丙奇却有不同看法。他说,“现在情况下是不可能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北上广放开异地高考也是有限度地放开。”

熊丙奇估计,全国获得异地高考指标的外地学生只有4万~5万人,最多6万人。在上海,只有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5%左右。“高考是各个省的蛋糕,如果说指标不增加,报考人数增加,肯定会牵扯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考生留学突围

高校减少招收

本地生源成趋势

在考生增长、高校招生不增的大背景下,有不少广东学子自我突围,他们成为留学团的一员,远赴海外求学。

2013年通过启德广州分公司送出的广东学生1000多人,启德教育集团广州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说,“近4 年来,留学规模每年以近20%的趋势增长。”

“出国的同学挺多。部分同学在高考前就出国,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高考会考不好,不如就早一点出去读。也有部分同学是高考后觉得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出国。”陈凯君感受到了周边同学的出国热情。她也曾是出国当中的一员,不过由于一些原因,她重回国内,补习半年后考上中大。

另一方面,高校也在根据生源情况自我调节,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上海。2013年,北京的报考人数由2011年的7.6万降到7.27万,上海则由6.1万下降至5.3万。北京、上海高校对本地考生的计划招生规模也相应减少,北大、清华、复旦都减少了20余人。

“北京和上海生源下降,招生指标就下降了,我们也希望通过生源下降来调整各个地方招生结构,以便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他们是同时进行的。”熊丙奇说,如果生源不下降,很难去缩减招生数量,因为牵涉到地方利益。

“生源下降时调整各个地方生源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借助这个机会推进教育公平。”熊丙奇同时也强调,这也是有限的推进。此外,对于异地高考指标的分配,地方作为更是有所局限。

他说,从目前看,教育部承诺过根据异地高考的结果来调整各个地方指标,希望教育部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地方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调整省内高校的招生还是可以的,省外的就很难调整了。

“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打破录取按省份录取的制度,取消高考按户籍报名的方式,实现更大程度的公平。”

名校应去地方化?

哈佛并未把

名额分配到各州

广东考生难上外地好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地学校偏重本地生源有关。

近年来,有关985高校去地方化、不该变成地方高校的呼声愈高。教育部明确规定985高校在当地招生比例不能超过30%,“很多高校在朝这方面做。”熊丙奇也看到了高校的努力,但当地政府也有苦衷,“我投了钱,应该有更多招生指标。”

此外,社会也有观点认为,北京高校招收了过多当地生源。熊丙奇说,事实上,北大、清华在当地招生比例基本上大概在10%~20%,很多学校都低于30%,“但由于北京211院校多,所以北京的考生进入211高校比例比较高。”

“我们希望985、211高校,都应该面向全国统一招生,不要把指标分配到各个省,这样问题就解决。”熊丙奇说,全国有个统一的考试,大家自由地参加考试,大学独立进行录取,这样就解决问题了。目前高校把指标分配到各个省就产生问题:把高考和户籍联系到一起。“哈佛大学把名额分配到各个州了吗?”他反问。

张千帆也指出, 中国的招生考试改革必须先从摒除地域歧视开始。对全国各地考生, 必须实行统一考试并原则上实行平等录取。而对于少数族群聚集地或其他欠发达地区,大学可以按其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和当地考生数量,实行同比例录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合理的纠偏行动。(文、图、表/本报记者李华 实习生李季珂)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