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送材料,打个电话办公室就给派车,很方便。车改后,这种一般性公务可能就没法申请使用公车了。对于车改,相关单位的部分人员暂时觉得不方便,实际上,他们需要一个心理调整期和适应期。不能因为“车改”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小禾是市直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经过5年的辛苦工作,去年开始享受副科级待遇。
他常年跟文字打交道,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写材料,偶尔也会去业务单位送材料。这时候,只需要给办公室打个电话,就能派车送自己前往,很方便。“不过这种情况很少,一个月也就两次。”小禾说,车改后,单位只保留三辆公务用车,像他这种级别的公务员,用车时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方便了。
车改不改,其实小禾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一个月能领到600元的补贴,反而是增加了一笔收入。“如有外出安排,骑公共自行车,或者打车去,都挺方便的。”小禾坦言,要是被派往县区或者乡镇,没有公车,实在不方便,有的人就可能不愿意去了。
公车改革后,对一些负责宣传报道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说,着实不方便。
老刘经常带着媒体记者到下属单位或县市区单位采访,一辆商务车能载着五六家媒体记者一起前往。车改后,老刘有些犯愁 ,以后申请公务车会不会很麻烦?
同样困惑的还有某县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科长。“我们这里经常有记者来采访,要想采访扎实,必须多去几个地方,田间地头也是常事。”这位科长介绍,有时候公务车安排不开,自己会开私家车带记者去采访,一次两次没问题,总不能每次都开着私家车去采访吧?再说,如果多去几个乡镇,每个月600元的车补,就有可能不够用。
思想观念现行,“车改”才能推下去
济宁落实公车改革,这让“中国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很欣慰。他认为,在车改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很重要,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后,更有利于顺利推行“车改”。
“‘公车’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有‘公车’的人,而且越往下阻力越大。”叶青说,“车改”前,在县城,以往科级干部有专车,采取“一对一”服务, 一个局里,哪怕有两部车,也得先保障局长和副局长用车。实际上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属于休息日,这段时间的专车是纯浪费期,但财政并没有因为不上班就不付这三分之一的费用。
济宁市委党校教授吕明伟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研究多年,最近他一直关注济宁“车改”。“车改”本身是利国利党利民的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基层领导来说,统一的交通补贴标准,可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比如乡镇领导经常下基层,五六百元的补贴可能不够用。”吕明伟表示,如果亲临一线工作补贴不够用,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可能出现“能不去就不去”的心态,这不是发放车补的初衷。针对基层人员可能出现的这种心态,济宁市还需完善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对于领着车补不干事的人员,应该适当调整其享受的标准,不应出现车补“大锅饭”的现象。(齐鲁晚报)
济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