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1968 上山下乡

2016-10-27 17:46:42 来源:济宁新闻网

1968年12月20日下午16点。冬日的太阳无力地照着北京站,一列绿皮车停在站台边,机车车头已经发出阵阵轰鸣,团团白汽的影子晃动在冷冰冰的铁轨上。站台上站满了人,哭声震天。车厢的窗口被打开一半,一排排脑袋或者手臂从车窗里伸出来,和站台上的人或是相拥或是握手。他们最后的话音也被列车的轰鸣声和人群的哭声吞没。

再过八分钟,这列火车将启动开往山西。车里坐的是1000多个高中生毕业生,将在晋南的山村里,度过他们接下来的日子。就在几天前,他们的身份还是保卫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如今,他们新的身份被称作“知识青年”。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他们要去农村继续闹革命——这一次,革命的形式不再是暴风骤雨,而是和风细雨。他们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详细]

1974年7月,我从广州市37中学高中毕业。当时的毕业分配制度已经改变,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由父母的单位负责分配工作。我原来属于留城待分配,也就是说可以免于下乡。到75年夏天,我父亲突然在他单位里被通知说我被改为下乡。估计当时肯定是因为有人走了留城分配的后门,挤掉了我名额。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倒霉可真是命运之赐福,少了知青经历真就少了对毛时代农民生活的真实体验。

1975年10月,我乘着父亲单位的卡车,在父亲和我同学的陪伴下来到从化县神岗公社格塘大队蜈蚣生产队插队下乡。父亲的单位送我们这些新知青每人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顶草帽,这是当时标准的知青行头。到了生产队,当地农民已经准备好了给我们过生活的全部家当:一只很大的木制禾桶,其功能是储放我们吃的稻谷;一把锄头和镰刀,一副床板和两张条凳,一盏煤油灯,还有烧饭的泥锅和吃饭的碗。[详细]

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各地普遍开办“五·七干校”。

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各地开始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详细]

总人口:78534万人

GDp:1723.1亿元

CpI:比上年涨0.07%城乡储蓄存款余额:78.3亿元

财政收入:361.25亿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108.5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737.3亿元基本建设投资: 113.06亿元

外汇储备:3.32亿美元

[详细]

1967年:40万下乡知青进城

1968年:199万知青上山下乡 1971年:140万知青下乡

1972年:67万知青下乡

1973年:89万知青上山下乡

1976年:农村下乡青年809万

1977年:171万知青上山下乡

[详细]

人数(万) 占人口比重

1954 21832 36.2

1956 23018 36.6

1958 26600 40.3

1960 25880 39.1

1962 25910 38.5

1964 27736 39.3

1966 29805 40.0

[详细]

汕头文化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