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月22日电 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顾众:于“冷”行业洒报国“热”
记者 赵晔娇 王逸飞
还未见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盾安冷链系统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顾众博士,便已知道他是痴迷于事业之人。
当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时,顾众也刚刚抵达,随身携带的黑色拉杆箱箱还立在桌边没有收起。他的办公室除了桌椅可谓“空空如也”,顾众说他一般都在浙江省诸暨市总部,因为实验室在那边。
银色的眼镜,略显消瘦的脸庞,顾众眉宇间有着学者特有的“范儿”,而一身挺阔的深色西装,手边一台商务电脑,又让他“商人味道”十足。
在美国开立冷冻亚太区技术总监的位置上,顾众选择回到中国,“做的越高,离自己的梦想越远。你所奉献的都是给美国人,而不是给祖国。”顾众的语气很平静,但听起来又那样坚定。
名师引“学霸”留学南洋
在顾众刚上小学的时,学校曾经组织了一次作文比赛,主题是“我的理想”。在那次比赛中,顾众的作文拔得头筹。至今,顾众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我要让政治上已经翻身的劳苦大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顾众的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湖南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顾众自小就受到了良好和严格的教育。顾众在中学时就展露锋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著名的长沙一中,就在同龄学生还在备战中考的年纪,他考上了中南大学。15岁的顾众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并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时选择机械动力学。
“做一个工程师,可以实现‘让大众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理想。”说到这里,顾众平静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80年代末的中国,对于攻读机械动力学的顾众来讲,就业的选择并不多,受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顾众并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暗暗憋着一口气,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一边教书,一边蓄势。
改变顾众一生的机会,出现在他任教的第四年。顾众回忆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新加坡当时的副总理李显龙准将带领院长代表团来交大考察,说白了就是‘挖人’。”
“你愿意不愿意去新加坡?”面对这支橄榄枝,顾众没多考虑就接住了。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关系的确立,次年他得到留洋的机会。
顾众直言:“当时新加坡方面的导师,是国立大学工学院院长倪亦靖教授,他是机械工程与生产工程最高学术机构CIRp历史上唯一一个东方人种担任的主席。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不如现在这么优秀,但在某些领域还是活跃着领军型的教授,我很难拒绝如此名师。当时,虽然国内硕士生非常少,但知识分子待遇一般,要拒绝工资90倍的奖学金也是不太可能的。”
就这样,怀揣着对高新知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1992年,顾众踏出国门。在新加坡的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艰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颠覆。
“在新加坡我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跟之前的专业完全不搭界。受大环境影响,我预判,IT在未来工程领域的应用可能是大方向,如果不能用IT改造传统机械工程,将来肯定很受限制,甚至会耗费上百倍的时间、资源。”在博士阶段,从零开始的顾众付出了超出他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与精力。新加坡这个充满风情的海滨城市,并没有留下他游玩的身影。
投身工业跻身巨企高管
1995年,顾众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留校、去科研机构、去政府机构,还是去工业企业?顾众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而他的目标则是全球顶尖实力的跨国公司。
“在我导师所带的学生中,我可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界的。”当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就一直憋着的那口气终于舒展出来,顾众的想法简单而明确:“核心技术都在工业界里,工艺、流程、标准、规范等等是在大学里永远学不到的。况且,中国国内的工业、科研环境还不是很好,我为什么不能再多积攒本领再回国效力呢?”
很快,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面试邀请躺在了顾众的邮箱中。
在面试间,顾众报出了“3000元”这个月薪数,面试官“噗嗤”笑出声来。业内皆知,哪怕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薪酬也是令人艳羡的。“3000”这个很低的数字,恰恰是一种心理折射,折射出对于在学校蓄势待发多年的顾众来说,是多么渴望进入工业界一展拳脚。
作为新人,顾众拿到了公司较为底层的研发工程师一职,“你在最底层,上面有新加坡本地人、甚至是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在跨国公司,你要一步一步走上来。”多年后,当顾众成为美国联合技术亚太区高级经理、研发中心主任时,他百感交集。
这几乎是中国人在外国公司可以做到的技术的最高职位。几年时间就身居高位,并不仅用“幸运”两字可以概括的。
顾众认为,从大学到博士的跨学科学习,知识结构上的优势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重要项目的攻克,来自韩国的研发中心的40个人,花费3年都没能得以完成。而顾众却带领着3个人,硬是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我们从系统开始模拟到出图纸、计算机动态模拟,效率的提高是以百倍计的。在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像我这样知识结构的工程师是很少的,特别是在新加坡的跨学科学习,可谓是如虎添翼。”顾众说。
在顾众看来,在跨国公司的经历、企业文化的熏陶、职业操守的培训,让他从一个学者成功转型为一个专业的工程师,这是他最大的收获。在优秀跨国公司的平台上,他也领悟到了身为一个领导者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为他今后的进一步转型积累了势能。
“很多华人忿忿不平,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只能做技术而做不到管理层?中国人很聪明,但是大公司对人员的考评中,专业知识恰恰是最后一条。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专业,更多体现在领导能力与职业操守。”这是顾众历练多年的感悟。
追逐梦想回归中国
对于那时候的顾众而言,跨国巨头的平台,手掌大权的要职,很多在外打拼的华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已然在手。但坐在办公室,顾众经常想起小时候的理想,也经常想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
甚至,他产生了一种打拼得越高,离理想、梦想越远的失落感。
“作为交大的学生,受钱学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亲从小也教育我,要以钱老为楷模,以他为目标,将来报答国家。”顾众觉得,虽然很成功但并没有成就感,因为是在为美国人打工。
顾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那边是“三个8年”。最初8年在高校、研究机构做学术,中间8年在企业做工程师、技术开发,后面8年则是技术管理、运营管理。24年的职业生涯,让他回国创业的想法逐渐清晰,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机会来了!
2009年,浙江企业盾安环境方面给美国开立冷冻亚太区技术总监的顾众去电,邀请其参加盾安的战略研讨会,顾众欣然应允。在这个研讨会上,顾众不仅犀利指出了盾安战略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也表达了他想回国做冷链事业的想法。另一边,时任盾安环境董事长周才良也对顾众赞赏有加。很快,盾安环境向顾众提出了合作意愿。
有着一半湖南血统的顾众,有着湖南人特有的热血与执拗。2010年,满怀报国之心的顾众决定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到国内与盾安环境合作创业,成立盾安冷链系统有限公司。
对于选择这个时机回国,顾众觉得,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前,要对自身价值与国内需求有所了解,特别是市场价值,用市场来说话。再者就想想你有什么与众不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顾众看好的是中国冷链即将快速发展的广阔市场。
在当年10月,国家发布“十二五冷链发展规划”。以其中的冷库为例,在过去的30年,国家建设了800万吨,但根据这个规划,未来五年要新增1000万吨,也就是说五年内做的冷库要比前面三十年多得多,而冷库一动,届时冷藏运输,超市销售都会被带动起来,
“说明冷链已经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成立冷链公司的时机非常好。”24年的积累,顾众已不再是那个报出3000元月薪只为进入跨国公司的新人,对于技术、对于管理,他已然胸有成竹。
盾安冷链由盾安环境提供资金与生产资料支持,而顾众则主抓技术与管理运营。公司成立之初,顾众把美国公司最先进的管理、发展模式复制到了盾安冷链身上。在他看来,复制行业最伟大公司的路子,是盾安冷链成长的捷径。
盾安冷链建立之后,打造自己的品牌成为了顾众最看重的事情。顾众说,虽然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但面对终端客户,需要品牌,而创造一个新的品牌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顾众团队,却硬是用行动打开了盾安冷链的口碑。
2010年底,顾众得知,武汉江夏生鲜物流中心制冷项目即将招标,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把他们吓了一跳:这是上市公司武汉中百投资4.67亿建设的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放眼全国,其9.07万平方米的规模也屈指可数。而已接到投标通知的大连三洋、海尔开利,烟台冰轮这些大牌企业,早已摩拳擦掌,根本没人把盾安冷链这样的“小兄弟”放在眼里。
距离开竞标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了,没有人会相信盾安冷链会投标,就连武汉中百的领导们也只是鼓励盾安冷链:“下次有机会再来参加投标”,咨询公司也劝顾众罢手。
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一定要搏一搏!顾众召开紧急会议,经过磋商后,盾安冷链全部的十几名员工进驻了公司的大会议室,开始了不眠不休的奋战。他们要在一周内完成24150平米的武汉中百项目工程设计报价,并做出投标书。
但是,仅仅完成投标书还不够,只有做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才能彻底击败竞争对手。这个时候,顾众感到,在今天的冷冻冷藏行业,生产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盾安冷链要拿下这个项目,只能在节能创新上找突破口。
于是,在对客户需求和项目特点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盾安在设计方案上采取了很多创新的节能做法。比如,通过采用盾安中央空调生产的低温冷水机组,所设计的产品减少了80%氟利昂的灌注量,另外还采用自然冷、全热回收——等许多新的技术,使得设计方案的总节电效能达到22%;氨气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但如果泄露且溶于水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由于生鲜中心配有加工区、分拣区,人员流动性很大,所以盾安冷链的设计方案还特地将氨气换成了更环保安全的R134a制冷剂……
饿了就吃同事送来的盒饭,困了就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甚至连洗脸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在这不眠的6天里,大家倾心发挥了所有潜能,终于以“求最佳”的心态完成了长达150页的厚厚标书和一叠设计图纸。
竞标当天早上,当顾众带着自己的团队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武汉中百投标现场时,现场的同行们还是给有勇气前来“应战”的盾安冷链代表以鼓励的掌声。盾安冷链毫无意外地被安排在了最后发言,可是当顾众把盾安的设计方案和节能方案公布后,全场的同行为之震惊,武汉中百方面的领导更是兴奋,盾安冷链公司以创新的设计,节能的方案和详细的标书内容一举成为武汉中百第一期项目的中标者!
顾众自己将这段经历称为“传奇”。
此后,上海罗森,联华,易初莲花,新发地,步步高,上海外经集团,香港百佳也用上了盾安冷链生产的产品和系统。公司的产品还出口到了中国香港,印尼和多哈。
经历风浪欲造冷链第一品牌
创业起步的漂亮一仗,让盾安冷链成为了世界冷链行业的一只生力军。初露峥嵘的喜悦没有持续太久,顾众的公司却陷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当时很不顺利,我们接连抢下大单后,国际冷链行业的巨头公司非常恼火,在给盾安环境施加压力的同时,压缩盾安冷链的市场生存空间。从2013年6月开始的一年多时间内,公司状况很差。”顾众回忆说。
了解到顾众的困境后,盾安集团董事局姚新义主席站了出来,力挺顾众团队。在姚新义看来,盾安冷链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得国际巨头如此忌惮,足见实力与价值。在总公司的支持下,盾安冷链在2014年下半年重新回到发展的轨道。
经历了起起伏伏,顾众并未丧失决心与斗志,而是仍然抱着感恩的心态。顾众告诉记者:“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家也安在了杭州。回国后地方领导一直很重视我们,每年登门拜年,平时解决各种问题。而盾安的姚主席提供的支持也越来越大,成为盾安冷链坚强的后盾。”
“我带着一片热诚回国,正是要帮助民族工业发展。在各方的支持下,我有信心完成盾安冷链的目标——打造中国冷链第一品牌。”顾众说。
截至2015年1季度,盾安冷链已拿下6000万人民币的订单。2015年要实现增长3-4倍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顾众觉得是实力和时势为盾安冷链的未来铺好了道路。
“为什么我们公司经历了很多风浪,仍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因为战略好,我们只瞄准大型冷库和小型便利店。聚力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技术,同时,电商的发展将为冷链物流带来新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二氧化碳系统的建设,二氧化碳取代氨系统用于大型冷库将成为潮流,业绩爆发指日可待。”顾众充满信心。
走过了近30年的职业生涯,经历过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风风雨雨,如今的顾众,已然不是当年那个立志“将劳苦大众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孩子。他带着报国热情,有了更远大的梦想:“我们要实现十三亿中国人民对绿色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