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来,何书衡的这副眼镜镜片早已破碎,剩下的框架却一直被后人保存收藏着。 宁乡县文物局供图
←这对瓷水牛是何叔衡女儿何实山和女婿陈刚与其他地下党同志接头的信物。 宁乡县文物局供图
记者 朱华
今年7月,位于宁乡的何叔衡故居跻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何叔衡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重新布展。且经多方努力,为故居何叔衡生平事迹专题陈列展新征集到一批珍贵文物,它们将随着故居的重新开放而首次公开亮相。近日,这些文物的主要征集者易凤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历史
一次战斗,党失去了两位早期革命领导人
“何叔衡死得很壮烈,就连遗体都没有收殓,让人十分痛心和怀念。”长沙市委原副秘书长易凤葵作为宁乡人,他对这片红色热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也对从这里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说,何叔衡是中共创始人之一,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和瞿秋白、邓子恢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沦陷后,到达长汀前往永定的转移途中,被敌人发现,陷入重重包围。为不拖累其他同志突围,何叔衡纵身跳下悬崖。跳崖后一息尚存,因反抗两个匪兵搜身而被敌人杀害,时年59岁。
由于山高林密,他的遗体没有得到收殓,瞿秋白则被敌人抓捕后杀害。“这次战斗,使我们党失去了两位重要的早期革命领导人。”
“‘临危一剑不返顾,衣冠何日葬梅花。’这是谢觉哉怀念何叔衡的诗句。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像古代扬州人以衣冠之礼厚葬民族英雄史可法于梅花岭一样纪念英雄。”正是怀着这种历史情思,易凤葵和几位老同志,苦心追寻,四处奔波,终于发掘到何叔衡的几件重要遗物及其史实,为红色文化带来了新的惊喜。
此次新发现的文物包括何叔衡用过的铜质金丝眼镜架、砚台、一张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的珍贵留影及其留存于世的两封书信和用过的其他物品等。这些物品大部分由其后人无偿提供。
眼镜
临行前摘下赠女儿
一提到何叔衡,很多人就会想起“身穿长马褂、戴金丝眼镜”的形象,眼镜成了何叔衡的重要标识物。
“这是何叔衡进入中央苏区前,在上海留下来的一副眼镜,由何叔衡外孙夏威逊提供。”为了它,易凤葵多次前往成都,拜访85岁的夏威逊老人。夏威逊深情回忆了何叔衡这副眼镜的来历:“1930年7月,外公何叔衡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后回到上海,担任了互济会的主要负责人。次年秋,他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此前,我父亲夏尺冰在长沙被敌人残暴杀害,外公悲痛至极。外公前往苏区时,由后来成为我继父的中央交通站站长陈刚护送。临别时,外公担心自己将来也会像我父亲一样,很难有与亲人再见面的机会,便嘱咐陈刚多多关心我母亲,并摘下眼镜托他转交给我母亲何实山(石础),显然这时外公有父女伤别睹物思亲之寓意。”
夏老说,他母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都把这副眼镜随身携带,尽管期间镜片不慎破碎,依然珍藏着。母亲去世后,这副眼镜一直保存至今,两代人前后保存已有80余年!
砚台
革命家亲笔刻字清晰可见
这次新发现的还有何叔衡青少年时代曾经使用过的砚台,翻看砚台底部,可以清晰看到手刻的“叔衡”二字。
“这是何叔衡亲手刻上的名字,他从小练字,写得一手好书法。”易凤葵介绍,何叔衡有3个亲生女儿和一个过继的儿子,这个砚台由他夫人袁少娥、过继的儿子何新九及后人无声无息地收藏了百余年。收藏者中,包括何叔衡夫人袁少娥在内已历4代传人,现收藏者为何叔衡曾孙媳李小良。李小良说这个砚台是曾祖父何叔衡生前在家中一直使用的,包括早年考秀才,后来教女儿们学毛笔字,到“马日事变”前最后一次回家写书信,都一直由他使用。
这个砚台还曾发生一个小插曲。一天,何叔衡的一位侄曾孙带着砚台去宁乡县文物部门汇报,返家途中,却发现砚台一时不见了,这位侄曾孙深感愧疚,放声痛哭,自责成了何家的罪人。经过一番苦寻,砚台最终失而复得。闻信后,易凤葵曾以《何叔衡砚台失而复得告慰》一诗安慰何家后人:故物神奇系故人,叔衡伟大铸忠魂。丰碑耸立英名在,风范传承杓子冲。
照片
记录87年前珍贵瞬间
在新征集文物中,有一张1926年10月何叔衡与谢觉哉等革命同志在长沙的合影。照片中除何、谢二人外,其他革命者的名字和身份都有待历史知情者鉴别和考证。
此外,还征集到一对瓷水牛,是何叔衡女儿何实山和女婿陈刚,与其他地下党同志接头的信物。这对瓷水牛见证了当时上海地下党许多传奇故事,被陈刚和何实山夫妇生前一直珍藏着。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