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静气郑志群

2016-08-19 07:19:28 来源:济宁新闻网

郑志群近照

翁同龢是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齐白石老先生在其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成一位巨匠?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丰子恺也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多明亮的心态!翁同龢,齐白石,丰子恺都是近代书画大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艺术的成就,归结为一个静字。在我眼里,济宁的书法家郑志群,就是这样一位胸有静气的今时古贤。

古今圣贤遇事往往心静如水,泰然处之。静气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是从艺之人内心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日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喧嚣躁动的环境里,自觉修炼静气、大气,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更显难能可贵。郑志群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在从艺之路上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演化而来的气质。

刻壶(智者乐仁者寿)

胸有静气之人,必下过苦功。自信源于能力,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郑志群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书法家。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志群对于传统下过极深的功夫。1988年起他师从范正红先生学习书法,后参加熊伯齐、徐正濂先生函授,并得到韩天衡、孙慰祖等先生的指教,可谓师出名门。郑志群的书法注重传统基础和人文精神,努力从经典风格中汲取营养,书风印风拙朴,厚重,注重金石气体现,转而以篆隶为主,兼习行书草书,篆刻宗秦汉,后对先秦古玺产生浓厚兴趣,进行大量临摹。他在汲取前人的智慧,打好根基的同时,视野越来越开阔,头脑越来越冷静,技艺越来越高超。书法是澡雪人的精神品质的艺术,它是人超然物外的修炼,提高心智素质的运动。它是人去浮躁育静气的最佳手段。读郑志群的书法作品,会感觉清刚浑朴之气扑面而来。志群临池学书,经年二十余个寒暑,个中甘苦,自不待言。他于渐学渐悟之中,知书艺应在学养渊深,而学养之资在于读书识理,养气修德。快餐文化使传统人文之脉渐失根基。志群用传统情愫来梳理现代浮泛的无定心绪,还书坊以净土,遣情怡神,涵弘养气。这样的书法作品,浓淡相间、铁划银勾、纵横交错,满纸烟云,凸显着东方人的思维形式。在郑志群的心中,那黑白相间、张弛有度、逶迤而出的就是人生的轨迹。打开心灵之窗,走进郑志群那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书法,除了可以领略作者的志趣追求外,还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德乃真边款

胸有静气之人,必有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郑志群身上的正气,一则是书道学艺之路正,一则是为人处世正。书法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很多的时候,郑志群是和一张纸、一支笔,一方石,一把刀相伴。一个人,专心一件事,别的事情都搅扰不了他。这样自然养成胸中静气,文人气息显然更为纯正。而一旦这种气息纯正的思想与人格反应到志群的书法,篆刻作品中,当然也就会显示出与他人无法企及的特殊意蕴。志群的书法篆隶厚重而有金石气,转笔沉着,筋骨顿现,行草书富有清韵。郑志群对笔法深有研究,他运笔挥刀之际,还是有一些独特个性的:比如他的书法,墨泽漆黑,光亮耀眼,温润酣畅,他的篆刻沉稳大气,张弛有道。用这样的静气写出来的字是有墨香味的,刻出的印是有金石之气的。这样的书法篆刻之道,必是艺之正道,艺之大道。静气在胸的人有涵养,静气在魄的人有格局,静气在灵的人有辉映。志群在济宁文艺圈能受人欢迎,除了艺品外,人品也是一个因素。 郑志群先后担任过鱼台县书协主席,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他任鱼台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鱼台书协就组织和参与各级书法展览比赛评选活动近二十次,在全国省市专业比赛中鱼台有二十多人获奖,这在之前是不敢奢望的。志群策划的中国印孔孟之乡推进组雅集,立意之高出人意料,活动得到了全国名家名宿如刘江、林健、李刚田惠赐的作品。省市外多人参展或莅临,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山东印社社刊《印坛》出专辑推出。人要有风骨和正气,郑志群在济宁文化界受尊敬和欢迎,原因就是郑志群在为人上,沉稳内敛,与人为善,不轻狂,不傲慢,正所谓文质彬彬,君子品格。简言之就是他身上有一种正能量吸引着同道诸友。

陶瓷印(其德乃真)

胸有静气,可尽精微,致广大。郑志群始终坚守的修身、治学的原则和情怀,秉承注重使命、崇尚学术,兼容并蓄的传统与精神,在篆刻的天地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篆刻,在当今社会更加显得小众,但是越小众的越精英,它要求印人要有广博的学养和精湛的技能,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篆刻已经彻底撤出了实用的领域。他的受众,往往局限于书画家的使用,成为纯艺术范畴里的活,这决定了它的艰难的处境,能为之憔悴者,是真喜欢之人也。郑志群便是对治印真喜欢者。篆刻之道,不懂绘事,有碍章法,不悉书道,便失笔意,胸无文采,印文易俗。小小印章,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宽可行马,密不透风,道不深者难以深究此道。而且,在这有限的园地里,早已印满了前人殚思极虑的足迹,各类字体书体,各个流派,各种风格林林种种,留给后人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在当今书坛画坛超常规的发展形势下,篆刻的活力是相形见拙的,面对艰难,郑志群对古今印章的风格特点艺术取向他都能够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他说,观千剑而识器。多年来志群对传统经典印章进行了广泛临摹,从中汲取精华,并涅槃重生。观志群印首先得到的是学问和见识,其次是艺术熏陶。从一个字的写法到印文的出处与含义,志群都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刀、石共舞。篆刻本身所具有的苍劲、朴拙风格和写意效果又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志群的印里有历史,有文学,有哲学,一言以蔽之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陶瓷印(其德乃真)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静气墨韵香。学书之道,青年恃才气,中年比功力,老年看学养。志群正值书艺风华正茂之际,他慢慢地研磨,静静地书写。静气在哪里,在清风徐来之处,明月皎皎之所。胸中有静气的人,仿佛就是一块古墨。古老的墨是光阴凝结的一枚琥珀,有岁月沉淀的松柏的清香,轻轻敲击,还有金石之声。郑志群沉静从容,气定神闲,挥刀弄墨之际,已将精彩的人生,翰墨的深情定格在一幅幅力作佳构中。(文/华峰)

隶书对联

隶书(虞世南诗一首)

草书(白居易诗一首)

金文

君子之道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边款

济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