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奶霸 恒天然呈现双面形象:一面宣称是天然、安全的新西兰乳制品代表,一面却事故不断。 (何籽/图)
原标题:起底恒天然
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有肉毒杆菌?又是谁为恒天然保驾护航?一向低调的恒天然为何会改变全球战略?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全球 奶霸 ?
深夜急电,玄妙细节
在这个酷热的8月,外资企业高管像往常一样享受着悠长假期,而恒天然集团的一通 深夜急电 改变了一切。
简单点说,恒天然集团 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供应商、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合作制企业、中国乳业迄今引入的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出事了。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集团(下称恒天然)向新西兰政府上报其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肉毒杆菌,达能、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等国际巨头食品企业均受波及。
事实上,早在四个月前,恒天然已发现异常。但在漫长的缄默期,涉事企业始终没有收到 任何的警示 ,仅比公众早几个小时获悉事故。
我们感觉像只替罪羊被突然抛了出去。 一位涉事乳企高管说。据悉,相关乳企与恒天然合作条款中一直有防范原料质量风险的及时告知义务。
恒天然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他们迅速行动、开放透明, 在一周时间内就把一个潜在的全球食品安全威胁控制住了。
玄妙的是,其中一家涉事公司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肉毒杆菌的发现,并非恒天然自查的结果,该公司在数月前奶粉质量检测时发现了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孢杆菌(SRC)异常,倒逼恒天然进一步排查原料菌落指标,最终发现问题。
恒天然并未正面回应上述问题,只是委婉地说,他们是在对一个客户的产品进行常规检测时发现上述问题。
三鹿事件已经给恒天然上了沉重的一课,它将再也不会允许自己失去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和召回的权力。 新西兰大学农业管理系的基思 伍德福德(Keith Woodford)教授如是解释。2005年,恒天然收购三鹿43%股份。
这次,恒天然确实完全掌握着信息发布权 发出第一次公告后,恒天然又加急第二次补充公布,合作伙伴们只能跟着修正应对方案。
雅培成为了第一个 中枪者 。8月5日,恒天然公司CEO西奥 史毕根斯在道歉发布会上留下了一个不愿公布姓名的 神秘客户 。媒体随即推测是雅培公司。
而8月14日,恒天然的公关公司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雅培就是这家没有名字的客户。
从时间上看根本不可能,雅培没有隐瞒。 雅培公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恒天然8月2日第一次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是, 雅培没有问题 。两天之后,恒天然再度通知 雅培可能受到影响 。随后,质检总局发出召回通报,但8月12日,质检总局已确认召回的产品安全。
这起扑朔迷离的事故中,有待确认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至今无人解答 奶粉中的肉毒杆菌是否能产生肉毒杆菌毒素,肉毒杆菌是否超出了质量边界 。即便如此,这一次,恒天然还是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低调掘金,联姻三鹿
恒天然上一次出现在公众记忆里还是5年前。作为占股三鹿集团43%的合资方,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它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8.6亿元人民币打了水漂。
在此之前,恒天然极为低调,也数次失去领跑的机会。1993年,当国际乳业巨头达能、帕玛拉特、卡夫、雀巢等蜂拥而至中国投资,它不为所动。1999年,当中国乳品行业开始进入 黄金十年 时,它仍保持在产业链上游。
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这种单一、不变的经营模式,显得 犹豫、混乱、没有方向和执行力 。
一个变化或成为恒天然改变全球战略的关键点。
2001年,恒天然长久以来保持的世界最低牛奶生产成本被阿根廷打破。新西兰议会决定牺牲国内竞争以换取乳业议价能力和全球市场份额,组建恒天然合作社集团。它属新西兰的11000名奶农所有,控制着国内95%的奶源。
起初,这个巨无霸企业收益并不佳。从2002财年到2007财年,公司收益持续下滑。乳业分析师推测,这可能是恒天然最终做出投资中国企业的根本原因。
恒天然与三鹿马拉松式的五年谈判正是在这期间发生的。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还记得,谨慎的恒天然在中国考察了多家企业,包括蒙牛、伊利。最终选中了当时最大的奶粉企业三鹿。
作为这场联姻的见证者,陈渝认为这个选择在今天仍被认为是 最正确的选择 。一方面,三鹿当时稳坐我国婴儿配方奶粉的 头把交椅 ,另外,恒天然高层已意识到 新鲜奶制品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动力 。
2007年4月,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牧场。 他们是想控制奶源。 乳业咨询公司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说。在他看来,恒天然与三鹿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想借机整合河北的乳品市场,建立自有品牌安怡、安满奶粉的销售渠道,以及扩展新的业务。
从2005到2007财年恒天然年报可以看到, 增长(growth) 已成最重要的一个词。2007年,恒天然的收益已恢复到2001年组建时的水平了。
中国的滑铁卢,恒天然的救命草
现在来看,三鹿事件爆发后,在危机事件中一贯的机敏举措让恒天然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中国奶业格局却因此改变。经国家整顿之后,近三成的小型乳企面临停业,乃至退市。2009年,中国奶牛饲养数为1218.5万头,比2008年减少了1.2%。
据三元奶粉部总经理吴松航回忆,当时中国市场急速扩张,奶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奶企寻求捷径,不用自建奶源,直接从国外进口乳清蛋白粉(俗称 大包粉 ),用干法工艺生产奶粉。 这对养殖业影响很大,企业没人愿意去养牛了。
国产乳业士气低落之时,新西兰奶业却一枝独秀,塑造了一个 新西兰神话 :大批的中国奶企去新西兰引进奶源、进口奶牛。雅士利、美赞臣、惠氏等奶粉企业均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甚至直接在新西兰当地生产装罐,再进口到中国销售。另一方面,广告商不遗余力地标榜新西兰的纯净和完美 凡是与新西兰有关的产品,一是好卖,二是能卖上高价。
恒天然占领国内市场是必然的。 在乳业专家王丁棉看来,恒天然的原料粉优质、低价、营养成分好,且讲信誉。而欧美奶源,一是出口量不足,二是运输成本太高。为保持产品风味稳定,大多奶企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中新两国乳产品贸易中的现象也让基思 伍德福德教授感到好奇和 需要提防 。他发现,太多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在新西兰生产销往中国的,大多数没有在新西兰销售,新西兰人也不知道有这些牌子。
最终的结果是, 五年来,奶粉的终端价翻了一番。 雷永军观察到了这个完美神话背后的力量。也恰是这五年,中国从恒天然的第四大客户上升为最大客户,进口量增长了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