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广莱坞” 打出“国际牌”

2016-12-28 03:40:35 来源:济宁新闻网

南海西樵影视城。广州日报记者何波摄

文/广州日报记者杨博

“广莱坞”的启动,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一次惊艳转身。为什么偏偏是佛山担当起了打造中国南方光影梦工厂的大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山向来是资源整合者中的“高手”。

不少久负盛名的产业能够在佛山持续兴盛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里浓厚的市场氛围和富有活力的经济造血功能。不同产业在这座城市中的相融相生,将更大限度地激发出佛山的创新活力,为这座城市立名、立命。

从“广莱坞”志在比肩“好莱坞”与“宝莱坞”的梦想来看,佛山在“城产人”融合的路子上是奔着国际化大都市去的。这种气度和视野为佛山发展自己为数众多的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在一手“国际牌”的格局中,文化佛山不必再将自己束缚在带有强烈地域性的语境中,而是可以从直接对话世界中不断获取自信,为中国南方的影视产业解决问题。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佛山拥有武术、粤剧、醒狮、粤菜、陶艺等众多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然而已经成为学界共识的是,伴随着科技与通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同质化,有着共同生活习惯与文化审美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似乎在逐渐消弭其差别。伴随着地域文化的日渐式微,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原来所具有的那种地域和身份属性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有专家指出,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在同时指向民族和国家。也就是说,当地域文化具备了民族和国家的符号后,其辨识度会更高,更容易得到更广泛的认识与共鸣。

为什么当今的地域文化会面临这样的态势?实际上,这是文化全球化所扮演的“推手”所导致的。而任何一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都要不可避免地处在全球化语境中考虑“我是谁”的身份问题,否则在创新创造和传播传承上都会有障碍。

以陶艺为例,唐宋以来,佛山依靠其发达的水运和丰富的陶土资源,借助从内地走向沿海甚至远海的贸易活动,很快成为了南国陶器生产基地。

佛山陶艺不但善仿各地名窑,而且汇集了各种题材、造型、釉色和装饰手段,声名远播海外。可以说,从历史中走出的佛山陶艺,从一开始就是有容乃大,并不纠结于来源和身份问题,而是在全产业链的布局中,以接受来求新,以输出来求变。

当今,文化佛山在突破地域身份限制的同时,必然要把文化名片从狭小的行政区划中释放出来。

譬如,佛山陶艺虽以石湾陶瓷为盛,但,是不是可以从更大的城市空间着手为其整合资源呢?这方面,《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实际上已经做了指引,即“将市、区、镇、村四级的文化部门及社会力量统筹在一起,集中来进行建设和打造。”

时下,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趋势显著,这将为佛山打破行业界限、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带来更多的模式创新。机遇,属于佛山这样的城市。

佛山在考虑文化造血的同时,要着眼文化输出。这其实是文化佛山擦亮名片的“一体两面”,也是让佛山的文化基因显性化的关键。

只有从输出的角度来考虑文化造血,文化佛山才会不局限于传承的窠臼,而认认真真去丰富文化衍生品的种类,延长文化产业链。一旦突破了地域性的自我界限,文化佛山将为世界上的人们献上更加充满想象力的饕餮盛宴。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