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云儿
上映5天总票房才6200万元,豆瓣网上评分仅5.6分,尔冬升新版《三少爷的剑》在武侠迷的翘首期待中上映,本以为能让影迷一饱眼福,没想到票房、口碑均遭惨败。谁还记得上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侠片是什么时候公映的?近两年来,拍武侠片的导演越来越少,上映的也都是辜负观众的烂片。曾经在华语影坛里独树一帜的武侠片,如今正以无可奈何的姿态迅速凋零,那些仗剑天涯的江湖儿女,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定律
武侠新作逃不开烂片宿命
“现在哪还有人看武侠小说啊,都喜欢看网络小说,看着带劲。”同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武侠迷“北岸花园”感受到了深深孤独。不论是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还是武侠片,走下坡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他作为一个武侠迷不愿说出的痛。
“看以前的武侠片、武侠剧,感觉还是经典。但现在的各种豪华新片呢?看完了,只会让人觉得插曲还不错,把歌下载下来,也就这样了。”“北岸花园”经历的“武侠荒”,也是每一个武侠迷正在经历的。
从2014年到现在,国内较受关注的几部武侠大片,基本摆脱不了烂片的宿命。2014年黄晓明、范冰冰主演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尴尬做作的感情戏让观众频频笑场;今年2月上映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除了片名和李安那部一样,剩下的全是老套无趣的情节,演员甚至全程英语对白,只靠后期配音;《三少爷的剑》中,剑神谢晓峰毫无魅力可言,全程挣扎在狗血“三角恋”里……从豆瓣评分上看,这些武侠大片全都不及格。
从影片数量上看,武侠片也失去了投资人和导演的青睐,逐渐沦为少有人拍的冷门类型。据时光网统计,从2014年至2016年,标签为“武侠”的电影一共只有8部,其中5部的票房都少于1000万元,票房最好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最终也只有2.56亿元。再看电影局今年11月中旬公示的全国电影剧本备案立项通知,在即将投拍的74部故事片中,武侠片只有一部《刺局》。这意味着,以后观众能看到的武侠片越来越少。
悲哀
如今导演拍武侠爱炒剩饭
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武侠片,曾经是最能代表中国气质的类型片,在华语影坛大放异彩。《火烧红莲寺》是武侠片的开山之作,后又有香港邵氏武侠将戏曲融入电影。此后《少林寺》《新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各领风骚。到了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直接将中国武侠送上国际舞台,赢得全世界一片叫好。当大家都以为中国武侠片的时代再度来临,之后张艺谋的《英雄》也开启了中国大片模式,但引发一批苍白、空洞的跟风之作,《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每一部都口碑扫地,也逐渐消耗了武侠片的人气。
武侠片的没落,也与武侠小说的后继无人密不可分。如今武侠迷最为津津乐道的作品,仍是金庸、古龙、温瑞安这些武侠大师几十年前的创作。大师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却没有足够分量的新人能够继承衣钵。
90后、00后也少有痴迷于江湖儿女的武侠粉。“北岸花园”观察到,公交车上看电子书的乘客,看的大多是穿越、修仙类小说。查阅起点中文网上的点击量排行,阅读量前20名多为言情、玄幻等类型,早已没有武侠小说的踪迹。
时代在变,观众对武侠片这一类型也有新的要求,然而,拍武侠片的那批人,却仍在炒剩饭。武侠故事多发生在古代,与观众的距离感本身很远,要想引起观众共鸣,就必须切合时代脉搏,加入更多现实关怀的内容。然而,近两年拍武侠大片的多为香港导演,他们很难把握到内地社会情绪和大众心理,停留在怀旧的套路里。在影评人边浪看来,“《三少爷的剑》本来可以去挖掘中年男人的心理危机,但影片却在玩‘三角恋’的情感套路,观众自然不买账。”
出路
融合其他类型打造新武侠
每一种电影类型都有没落的时候,就像好莱坞的西部片一样,武侠片在商业上同样夕阳迟暮。但这并不意味着,武侠片就没有了出路。将武侠作为一种元素与其他类型相结合,或者走出套路化表达,对已经陈旧的武侠片来一个颠覆,仍然是中国电影人可以探索的路子。
电影产业研究专家蒋勇指出,单纯的武侠片是一种比较单调的类型,如果再拍,也很难出彩。但武侠永远是一种很独特的中国元素,如果把它与其他类型相结合,会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他举例,“《西游·降魔篇》里也有武侠元素,但又有玄幻、爱情等元素,这样内容更丰富。还有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把悬疑、动作、历史结合在一起,注重特效、3D技术,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在武侠片中观照现实,让大侠接地气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江湖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这一点上,《绣春刀》和《一代宗师》就做得比较好。《绣春刀》走写实路线,讲的是底层锦衣卫在大时代的悲剧命运,片中的主角们也拿工资,也为生计发愁,还卷入政治斗争,被观众戏谑地称作《基层锦衣卫生活实录》。《一代宗师》讲的不是古代大侠的故事,展示了民国最后的武林纷争,其中的爱恨情仇、人生百态,能让观众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哲理,因而耐人寻味。在业内人士看来,类似新型武侠片仍然值得开拓。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