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29日电(记者俞俭)“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这些来自小城的导演们创作出一批小城镇电影,他们通过电影书写自己记忆中的故乡,表达小城之子们各自的乡愁。”
日前,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当下亚洲电影现状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孟君博士分析认为,从20世纪末开始发声的新生代导演是当下中国电影的主流创作群体,以贾樟柯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已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影像语言和美学风格。
从贾樟柯的《站台》《三峡好人》、王小帅的《扁担姑娘》、章明的《巫山云雨》到尹丽川的《公园》、李玉的《观音山》、毕赣的《路边野餐》等,当代小城镇电影的大量出现,既源于电影本身的发展,也是当下社会的变化使然。社会的不断开放使电影教育向来自小镇的青年开放,国际化的视野也使他们在电影语言和美学方法上有更自由、更自觉的追求。
孟君认为,与第五代导演中出生于电影世家的子弟和入学前拥有与电影或近或远相关经验的导演不同,新生代电影导演在小城镇出生成长,出生地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生活过的故地,更是精神上的故乡,青少年时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成为其电影创作的源泉,如重庆巫山之于章明、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贵阳小镇之于王小帅、贵州凯里之于毕赣。
在当代中国,小城镇是处于夹缝中的一处社会空间,它是散布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理空间,也是裹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空间,小城镇电影表现了充满矛盾的两面性。
孟君认为,一方面,在新生代导演的电影中,小城镇生活是一种节奏缓慢的生活,它被包容在一种静态的空间里,呈现出安逸悠闲的特质和“极富人情味”的景观。另一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小城镇社会逐步遭遇现代性的冲击,小城镇电影也表现了小城镇生活受到破坏的显著后果。永不停歇的道路施工、汽车喇叭轰鸣的马路、因拆迁而被迫搬迁的中药店等等,喻示着小城镇的传统生活被彻底破坏。可以说,小城镇电影构成了描写中国当代小城镇生活的一部社会史。
小城镇电影中的人物也极为独特,出现了中国电影中从未有过的小城漫游者形象,他们往往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却内心丰富,且表现出游离于秩序之外的孤独、茫然。作为“小城之子”表达乡愁的介质,小城镇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成长时期的自传,是他们站在当下回溯过往、审视故乡的“乡愁”还愿,也是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社会变迁的考察,具有影像社会学的价值。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