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艺术电影展映:80后导演崭露头角

2016-11-11 03:44:14 来源:济宁新闻网

“举重若轻艺术电影展映第十一季:虚与实”正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行。影展以今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大奖得主《清水里的刀子》开幕,将持续到11月13日,系列活动均为免费。两位80后导演的电影也参加了本次影展,分别是陈宇诘导演的《再见女儿》和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前者获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后者则入围了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导演提名。在展映期间,两部影片的主创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陈宇诘要拍“两岸三部曲”

陈宇诘今年32岁,1984年在台湾出生,他凭借处女长片《再见女儿》获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影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同父异母家庭中的爱恨情仇。

影片中,在台湾念书的大陆学生刘恋在潜水中意外身亡,警方判定她是因为体内有过量安眠药引发窒息死亡。警方认为她的同父异母姐姐嘉欣有故意杀人的嫌疑。台商父亲阿盛从大陆回到台湾为女儿办理后事,与多年不见的大女儿嘉欣再度重逢。刘恋的妈妈也来到台湾,誓要为女儿查明真相,而阿盛的前妻也不顾一切要保护女儿嘉欣……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家庭,由此掀起一场风暴。

《再见女儿》的故事和编剧管萌的亲身经历有关。北京姑娘管萌本科毕业后到台湾念硕士,认识了陈宇诘,两人成为情侣。管萌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虽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类似的戏剧冲突,但与父亲、妹妹之间那种暧昧复杂的情感是相通的。陈宇诘则称两人合作剧本的过程就像棒球中的投手和捕手,“管萌会把她的想法一个个说给我听,我会从导演的角度来思考是否合适,合适的就用到剧本里。”

陈宇诘原本是一名地道的理工男,大三时接触到艺术电影而开始有了电影梦。其后他考上了台北艺术大学研究生,开始写剧本。他编剧的第一部作品《我的拼凑家庭》入围第十三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并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奖。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宇诘和管萌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两个人的工作室“温度映画”。陈宇诘说:“相比台湾,年轻电影人在大陆的上升空间更大,接下来,我们想做‘两岸三部曲’。”

张大磊《八月》入围金马奖

张大磊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八月》表面讲的是一个家庭故事,背后却是整个时代的变迁。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内蒙古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晓雷,打算迎来无忧无虑的暑假。那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晓雷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影片采用黑白画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片中的细节全是观众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为了让影片更生活化,突出年代感,张大磊选择了他大伯以前住的工厂小区作为主要场景。小区里的居民大多是工厂老职工,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特别符合电影中的时代背景。“令人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4个月后,小区就被拆除了,一些记忆也随之消逝了。”有观众批评影片“堆砌时代元素,全是细节,没有主线”,张大磊回应:“这是出于我的习惯或是直觉,这样的东西我能把握得住,从这种看似堆砌的结构里,能够找到我抒情的点。”

张大磊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读电影,念完6年大学后,他选择了回国。随后张大磊跟了三次电影剧组,了解电影工业的工作流程,但他很快就离开了,原因是“跟我理想中拍电影的方式有差距”。

2008年8月15日,张大磊去姥姥家,姥姥瘫痪在床,母亲用勺子喂她吃饭,这一幕让张大磊感觉非常熟悉,记忆仿佛回到1994年,姥姥同样在伺候卧病在床的太姥姥,最后这个画面被他用在了《八月》里。从2008年到2012年,张大磊花了4年时间打磨剧本。“有时候也会写不出来,就扛着小摄像机在街上转悠,每天做个5分钟的小视频日记。”剧本完善后,他把自己的60万元积蓄全部投了进去。今年,《八月》入围了今年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在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展映,还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导演提名,不过,对于得奖这件事,张大磊的态度是:“我看,都没戏。”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