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8月10日电 (记者 杨东) 远远地就听到手鼓和鹰笛嘹亮悦耳,进入院内,但见男男女女正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场婚礼由此拉开帷幕。
据资料记载,2008年6月7日,中国塔吉克族婚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随沈阳书画家“丝路采风团”采风,有幸踏上“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守望下的万山之祖——昆仑,目睹了一对塔吉克新人的婚礼。主人十分高兴,一面款待书画家们喝茶吃饭,一面安排亲友当模特儿供客人摄影、作画。
据悉,中国大约三万五千塔吉克族人,主要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据新娘的舅舅介绍,塔吉克婚礼通常要热闹3天。第一天客人们到新娘的父母家祝贺。第二天接亲并举行传统仪式。第三天客人们到新郎的父母家祝贺。
前来祝贺的客人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受到盛情款待:尽情地吃肉喝茶,任意享用瓜果点心;吃喝完,到院内跳舞,—直跳到午夜时分,仍然兴致勃勃。
接亲和传统仪式是婚礼的高潮。在第二天北京时间十三点左右,新娘来到父母家,在曾经是自己的闺房里,由直系亲属们装扮——穿上一生只穿一次的婚装。衣帽、裙鞋和往常不同,衣帽由姑娘在母亲的帮教下用一年时间一针一线缝制成;衣服上镶嵌的珠宝饰物,十分精美。尤其帽子上的流苏,宝石一串串,晶莹剔透,垂悬于额头像瀑布一样。
穿婚装要一个多小时。初始,客人们不能进入观看;稍后,小屋的门开了,客人们相拥而入,一睹新娘的风采,抓住机遇拍照、速写……这个时候,已基本穿戴好的新娘,亭亭玉立。一旁的几个姑娘时不时地帮新娘拉拉衣角或头巾。新娘的脸蒙着洁白的绢纱——正当大家为不能清晰地看到新娘面庞而遗憾之时,进来一中年妇女跨到炕上,给姑娘蒙红色头纱。先拉开新娘的面巾,为新娘擦汗,再把头纱盖上去。兴许是为了给大家更多的机会看清新娘面容的机会吧,中年妇女给新娘盖头纱,盖好,上下拉几次,去掉再盖——如此反复多次。
大家看清了新娘的面庞:脸庞棱角分明,近于“国”形;脸色紫红,高鼻梁,眼窝深凹;额头宽平,下颌微翘……在中年妇女给新娘盖头纱的时候,炕上的姑娘们不断用手机拍照,有的拍新娘,有的拍自己……
院外,一辆装饰华丽的轿车内,坐着新郎、伴郎和新郎的舅舅、姑姑——他们在耐心地等待新娘装扮。“我已经等了四年了。如果需要,我可以等一辈子。”新郎如是说。记者了解到,新娘新郎是高中的同班同学,高中毕业回到县里工作即开始相恋——今天终于等来了喜结连理的幸福时刻。
主人的小院由主人自费建设在县城靠西的山脚下,房子很大,有五间。客人们来了通常在小客厅坐沙发,人多时,安排到主人的卧室上炕——接受主人的款待;一波来了走了,新一波又来了、走了——欢乐由此持续连绵。
男方家送来了礼品。一群人扛的扛抱的抱捧的捧;有皮箱装的,有布袋裹的,有丝巾包的。记者注意到有一个装得很满的塑料编织袋被人扛着进来置于炕上,原来是油炸面果——礼品被一一清点后撤到后堂;有一个后生牵了一只肥大的绵羊,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一圈后拖到院子的草地里,当场宰杀,分割,搬进厨房,下到沸腾的大锅里清炖……
大客厅修建得富丽堂皇。五根柱子撑起屋顶;椽子和柱子都被雕刻了精美的图案。进到大客厅,多数活动都在炕上进行——四周都是炕,只有大约两平方米的地面,像一个凹下去的方木箱供人们置放鞋子。
多数客人积聚在大客厅。在等待新人登场的间隙,阿訇诵经为客人们祈福。
——新娘装扮好了,脚穿红鞋,头戴纱巾,面蒙白绢,在伴娘的搀扶下款款地下炕步入大客厅,再走上炕直立在一角,一侧由外婆牵着左手,一侧坐着新郎的姑姑。阿訇为新人祈福、证婚。
接下来新娘下炕走到阿訇面前与新郎并排,阿訇递给新人一碗盐水共饮,象征他们的爱情永恒。
之后,新郎新娘都走到炕上坐下,交换戒指;长辈们向新娘新郎和伴郎的肩头撒面粉以示祝福;新娘新郎向长辈行吻手礼……
乐手们来到大炕一角——鹰笛吹起来,手鼓敲响了,客人们有的在炕上舞蹈,有的在地上跳起来,共同分享新人的幸福,祝福未来红红火火……
院子里,女方的陪嫁品被一件一件地搬出来装到双排座车厢里——足足半车厢,有两个大地毯和一台超薄大液晶电视机很是夺目。
仪式完毕,在音乐舞蹈中,新娘新郎被众人簇拥着走出大客厅,穿过走廊,在门槛边同时跪一下,迅速站起来走到院子里——这象征年轻人向生育自己的父母深深地拜谢,从此走出父母的怀抱开始白头偕老的生活……
在院子里奏乐的、跳舞的、写生的、“模特儿”们,纷纷停下手上的活计,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一时间小院内外一派沸腾。
这个时候,雨后天晴太阳红,天空湛蓝,偶尔飘着些许云丝;向北凝望,顶着千年不化冰川的慕士塔格峰格外明丽,像是在为新人默默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