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北京人艺原副院长、著名表演、导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苏民的追思会上,苏民之子濮存昕用父亲生前喜欢的陶渊明诗句向到场的人表达了父亲生前对于生死的超然态度,并向在场的人承诺:“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厅,我父亲生前最熟悉的地方,我与在场的人一起聊聊我父亲,也重新产生了原动力,今天下午我就会回到工作中,开始排练话剧《洋麻将》”。
当天,苏民的爱人贾铨以及子女,生前同事蓝天野、徐晓钟、朱旭以及他一手培养起来的85班人艺“五虎将”吴刚、冯远征、高冬平、王刚、丁志诚以及演员徐帆、王斑等人前来悼念。在追忆的中间,不少人曾一度泣不成声,蓝天野说:“苏民走了,他最希望的是能够把剧院的辉煌继承下去,我老了,这个责任希望现任的剧院领导能够扛起来,拜托了。”
朱旭
不少本事是跟苏民学的
在追思会上,老艺术家朱旭回忆起苏民时称:“我自己的这点儿本事都是从北京人艺学的,其中我有不少本事是从苏民那学的。苏民是一个做事特别规整的人,第一次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演老头,我跟他学习怎么用毛线当胡子,弄的特别规整。他写字写得特别好,他告诉我最后一格写三个字写不下,写两个字又有空格,这样最后两个字就拉开点儿距离写,会显得好看。”
朱旭说:“他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让我知道作为一个演员细节很重要,苏民给北京人艺留下的东西非常多、非常宝贵。前不久他还给我写过一首诗,几乎把我这一生演过的戏都包含在里面了。他走的这几天我想了很多,他走得很安详,睡一觉就过去了,我就想我要是能把他这一点也学会就好了。”
徐晓钟
(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
他的学生成材率很高
与苏民在中央戏剧学院共事多年的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称:“走进首都剧场,到处都能看见他导演过的《王昭君》《李白》《天之骄子》,他演出过的《雷雨》《胆剑篇》《蔡文姬》这些不朽的舞台作品,就觉得他还和我们在一起,他的一生是和北京人艺在一起的光荣的一生,一生导演了40多部作品,他导演的作品有自己的特点,以现实主义为主,结合实践。同时,在教学上,他严格要求学生,他的学生成材率很高,现在很多都是北京人艺以及其他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李源
像亲人一样的老师
北京人艺演员,苏民生前的同事李源在追思会上称:“我和苏民合作了十多年,他让我叫他苏民同志,但是在心里他就是我的老师,我是工人出身,没有学过表演,我到剧院演的第一个配角就是和苏民合作的,那时候我们住宿舍,白天一起在排练场排戏,晚上回来在一个宿舍苏民就给我讲戏。有一次我看见他躺在床上,我就问他,‘苏民你困了?’他说‘我在默戏’,他告诉我看剧本不是看铅字,脑袋里要有场景,他把两大书柜的书都搬到了宿舍,让我没事的时候就看剧本,我第一次演剧院的配角很成功,苏民背后给了我很大帮助。”
李源称:“在我的心里,苏民就是像我的亲人一样的老师。”
冯远征
他对新事物永远是接受态度
冯远征称:“其实我并没有排过苏民老师的戏,但是在我的心里,他一直是具有大家风范的人,我能想到形容他的词就是‘大家’。1986年,我们邀请德国的导演为我们讲授格洛托夫斯基的教学方法,当时苏民老师正好带我们班,他很关心我们班的学习情况,后来德国导演走了,苏民老师就用他对这个教学方法的了解继续给我们上课。我对苏民老师的理解就是,他对于新事物永远是接受的态度,这就是北京人艺的特点,虽然很传统,但也非常开放,北京人艺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老艺术家们这种开阔的胸襟。而今天在北京人艺,苏民老师的学生已经支撑了北京人艺的半壁江山,我们也一定要继续继承苏民老师留下的宝贵财富。”
王斑
老师让没毕业的我挑大梁
当天,在发言中,王斑一度哽咽,他回忆起苏民老师给他上课时的情形时表示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王斑称:“我记得在排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话剧时,我还没有毕业,有一天苏民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斑,你要不要试试葛洛莫夫啊?’我当时就愣住了,我当时只有19岁,我想剧院这么大的一个戏怎么会让我演主角。”让王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苏民就在会上宣布,让他演出主角,和剧院的另外一个演员每人演出12场,当时苏民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看到每次排练的时候,王斑都在下面努力地练习。”王斑称:“我感恩能够成为苏民老师的学生。”
李雪健
尽孝要体现在作品上
当天,演员李雪健也作为剧院外的人前来参加苏民的追思会。
李雪健说:“我是苏民老师在北京人艺外的学生代表,我在空政学员班的时候,我们的两个任课老师都是苏民老师的学生,所以得知苏民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一定要来,我来这个追思会实际上是来学习的,我用心听、用眼睛看,学习老爷子怎么做人、做艺,我也在想我应该怎么去尽一份孝心,我认为孝心不应该是表现在口头上,而应该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会在以后的演戏中,将老爷子做人做艺的传统都继承下去,不辜负他的期待。”
濮存昕
父亲是家庭的也是大家的
当天,既是苏民的学生又是儿子的濮存昕在发言中说:“这些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善始善终,我父亲走得很安详,一切都很圆满,今天下午我就会回到工作岗位上开始排练话剧,人艺排练厅是我父亲生前最熟悉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一起聊聊我父亲,也让我产生了原动力。这个地方有点儿像课堂,在这里除了为我父亲举办过追思会,也为北京人艺的很多老艺术家举办过追思会,在追思会上,我们一起学习,将北京人艺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为我的父亲感到骄傲,我也深深地感受到父亲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也是大家的。”
京华时报记者杨杨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