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祯希
日前,国内一部古装剧开机消息随着两位主演的天价片酬成为刷屏话题。男女两位主演的片酬合计达到1.5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
从目前影视市场的表象来看,明星片酬的高昂已经并非纯粹的市场“供需”关系问题,而是危及作品质量,甚至也隐含着席卷整个产业链的危机。
一些影视平台公司纷纷表示,为了支付演员的高片酬,往往让其他制作环节的经费捉襟见肘。此外,明星的虚高片酬也引发产业链前端网络文学改编版权的价格虚高,以至于制作成本虚高,最终导致影视作品的交易成本和后期营销成本的走高。而对快速涌入的圈外热钱来说,这些虚高都不是问题,甚至形成了只要有Ip、有流量明星,就能大卖的市场错觉。
然而,市场泡沫一戳即破。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的“滑铁卢”与玄幻剧的收视疲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对唯明星光环论的一次“打脸”。有钱,有明星脸,有Ip并非全部。架空剧情、品质与演技,影视剧想要靠“颜值”数钱,观众并不买账。
制作成本七成为片酬,生产结构极度不合理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不少影视剧中演员的片酬已经占到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70%。以某功夫巨星为例,同一系列的影片,2008年片酬约两三百万元,两年后涨到1000万元,而今年已报出3000万元。武打明星还有数十年打拼资历和真功夫在身,当下“网生代”年轻偶像们更是“红”得太快,“贵”得莫名。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更是仅仅凭借粉丝基数和社交媒体来维持所谓热度。导演郑晓龙就曾在全国电视剧年会现场爆料,偶像派演员的身价可以一夜暴涨数百倍,几近荒谬。
与海外市场的横向比较也许更能凸显中国明星的片酬之高。前不久,日本周刊 《FLASH》 曝光了今年春季档剧集中,日本演员的片酬情况,其中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男演员福山雅治凭借在4月播出的日剧 《情歌》 中200万日元 (约13万人民币) 每集的片酬,问鼎当季男演员片酬之最,但这个数字连中国一些流量明星片酬的四分之一都还不到。更有媒体不完全统计得出,在韩国,主演的片酬往往低于编剧,通常只占到总成本的20%左右,即使在好莱坞,主演的片酬也只占到影视剧成本的10%到30%。
影评人李星文指出,演员的片酬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行为,却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极度不合理———当制作成本的一大半被用来支付演员片酬,影视剧的制作质量难免打折,充满5毛钱特效与穿帮镜头的雷剧频频亮相。曾有制片人无奈感叹,对于中小成本制作来说,演员的高片酬对影片的质量几乎是毁灭性的,“必须大幅缩减编剧与后期制作成本,实地拍摄往往无法进行,只能改用粗糙的特效代替,又得紧张赶工。在前期准备、拍摄与后期制作中,这里省一点,那里凑合一下,最终质量直线下降”。
制作过《琅琊榜》《闯关东》等一批优质剧的侯鸿亮透露,为了给制作留出空间,由他操盘的电视剧作品都为演员片酬画过一条“红线”———绝不能超过电视剧制作成本的50%。因为“演员来合作,第一目的一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成就一个好作品,而成就一个好作品光靠演不够,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在电视剧《琅琊榜》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还原真实残酷的古代攻城效果,一场成片中仅有十多分钟的“猎宫之战”,剧组却足足拍了7天,这样专注的细节投入,在制作成本被演员占去“大头”需要匆忙赶工的作品中是难以想象的。
天价片酬难掩低配演技与专业匮乏
与现下流量明星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身价所不符的低配演技与专业匮乏,也成为指向高片酬的一大质疑。
“大银幕没有以前那么挑剔了,选演员的时候,没人问你对电影有多热爱,没人问你拍过多少电影,也没人问你去过多少电影节,对电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理解。只要你粉丝多就行,你就是主角。仿佛在宣布,我们这个电影不靠剧本,不靠制作,就靠你了。”演员黄轩曾无奈感叹当下“唯粉丝论”与“唯颜值论”带来的演出市场乱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下不少流量明星已经被市场“宠”坏了,他们拥有不少演技派老演员都望尘莫及的高片酬,有众多粉丝为他们“撕”得乐此不疲,有能够轻松登上热搜榜的“绯闻话题”,却没有真正打动观众的代表作品。而对于他们的演技,网络中更是争议一片:凭借玄幻剧 《古剑奇谭》 走红的李易峰,被网友评价为“一个表情一镜到底”;吴亦凡被剧迷吐槽为“戏里戏外都只会玩酷耍帅,将刘亦菲衬托成了演技派”;鹿晗则被评价为“台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演技堪忧,为何流量明星依旧是“香饽饽”? 一家知名娱乐集团的明星经纪人算了一笔账,年轻人气偶像背后巨大的粉丝效应与话题潜能是投资方愿意高价聘请的原因,不说别的,聘请人气偶像,光是宣传上便可省下几百万元。只要人气偶像加盟的影片上映,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账号几乎都能被粉丝刷屏,这便是如今成为影视项目必备指标之一的所谓“新媒体指数”。而圈外热钱的盲目涌入以及其对风险的规避意识,则进一步将“Ip+流量明星”视为当下影视市场中迅速变现的万能制作公式,因此流量演员就硬是被“炒”成了具有决胜意义的市场稀缺资源。
流量明星成了竞争激烈的影视红海中,片方“巧取”关注的法宝,但这一招却在逐渐失去威力。
今年暑期档推出的影视剧作品 《幻城》与《致青春2》虽然都有“新媒体指数”很高的流量明星撑场,市场效应却未尽如人意,有颜值没演技的明星,反而为剧集的传播帮了倒忙。前者因为颜值偶像表情呆板以及情节的低幼,收视不佳,后者则因主演演技浮夸,情节悬浮,首周末票房连续三天大幅下跌。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观众对“看脸消费”冲动的日趋理性,市场的自我调整已然开始。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