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真实还原平面媒体 六六积累了一千多个故事

2016-08-22 07:32:24 来源:济宁新闻网

由六六编剧并首次担纲制作人、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正在卫视热播。该剧讲述报社记者郑雨晴(海清饰)从刚入行当记者,到升任副刊部主任,再到临危受命、破格提升,担任报业集团总经理,带领一批“被时代遗忘的人”艰难转型的故事。对于颇为真实还原平面媒体工作的剧情引来同行纷纷点赞,六六说:“写这个戏的冲动起源于我的一个报社记者朋友。这部剧就是讲2003年至2008年平面媒体由盛转衰的真实经历。”

六六

剧本来源于朋友亲身经历

从《双面胶》的婆媳关系、《蜗居》的买房难,到聚焦医患关系的《心术》,六六的作品总是对社会热点有所观察,这一次她要讲述的是面临转型阵痛的平面媒体。

该剧将镜头对准报社记者是源于六六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六六说:“她于我有知遇之恩,她在我家乡的晚报工作,在2003年《王贵与安娜》网上流行时,她便提议在家乡报纸发表。我天生是个危机感极强、有生存恐慌的人,对我而言,我每天汗毛孔倒竖着捕捉各种变化并提前做好预警预案。2003年一直到2008年都是传统媒体的好时光,可以说是鼎盛时期。我2009年劝姐姐脱离媒体,到影视文化行业里来,从事文学编辑或策划的工作,但她果断拒绝了。而后报纸越发显得孤寂了,那时姐姐再想来文化公司,已经没她的位置了。我说,跟我一起写戏吧,就写你在报业的这十年。”

为了写好这部剧,六六采访了三四千人,“其实只要写二三十个故事,但是我的故事库里面有一千多个故事。开拍之前,我和海清一起去报社、银行和一些国企公司再度观察和提炼人物、故事。在安徽一家都市报实习的时候,每一个岗位,上自主编室,下到印刷厂、发行,我们都去体验了。”

所有的故事都有原型

对于这部剧,有观众表示,一些细节“穿帮”了。比如,郑雨晴刚进报社,拿的居然是新版新闻记者证,和实际年代不符。对此,六六表示没有注意到,她坦言,这次是自己第一次担纲制作人,对很多制作层面的细节还不是很熟悉,“以后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此外,全剧一开篇,郑雨晴突然被任命为副社长,也被观众认为过于“戏剧化”。对此,六六回应说:“现实题材的剧,不会凭空捏造,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有原型和有根据的。有个国企老板,一天早上,千里迢迢被从外地叫回来,召到公司去,发现办公室里就他一人。上面领导说,前面十几个人,要么被抓了,要么退休了,现在就轮到你接班了。我看过好多媒体,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变成集团时,提了好多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把报业集团当成企业来管理。包括剧中,把版面承包到每一个记者身上,每个记者要带广告任务,这都是真实存在的。”

自媒体只是昙花一现

六六有很多相处了十几年的记者朋友,记者这个行业在六六的心中地位很高,“我对记者行业的整体印象是:虽江河日下,我冕在心。很多记者干这行的目的不是为衣食,外人再怎么糟蹋这个行业,但是他们自己内心仍然是有骄傲和悲悯的,我很敬佩他们。”

如今,平面媒体衰落,惨淡经营,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过在六六看来,自媒体只是昙花一现,“看到新媒体春风得意,仿佛看到当年纸媒容光焕发的模样。自媒体只是一个过渡形式。我自己也做公号,有时候一个月都更新不了一篇,但每篇文章出来,一天内肯定过10万+。这说明,大众对真正的内容是有需求的。我个人觉得,自媒体是昙花一现。这个平台不是依赖于某个人的内容,而是多数、丰富和不同的内容。”

海清

最大突破是演出了年龄跨度

该剧是海清继《双面胶》《蜗居》《王贵与安娜》《心术》四部剧后第五次与六六合作。

这部剧头一集,海清扮演的郑雨晴换了两个造型,一个是干练职业女性造型,显得驾轻就熟、风风火火,一个是20岁出头的媒体菜鸟,海清顶着一头齐刘海,有观众表示,这种“装嫩”有违和感,但她的确将实习记者的状态演绎得令人信服。海清自认这部剧最大的突破就是演出了年龄跨度,“年龄跨度还是挺大的,从实习生到社长,从未婚到相夫教子,郑雨晴每个阶段的状态表演起来的拿捏上还挺需要仔细推敲的。”

专门在报社实习一个月

剧中,海清从刚进报社的实习记者一直演到报社社长。海清坦言,演了这部剧深感记者工作的辛苦,“记者是个特别不确定的行业,随时会有突发事件,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半夜,你正在睡觉,一个电话说哪有贩毒,你就得立刻穿衣服过去。甚至有的记者,在结婚当天,婚礼仪式刚结束,都还没敬酒,就跑去采新闻,这都是有真实原型的。想给所有的记者鞠一躬,感谢他们总是在第一线奋斗。”

为了演好这部剧,海清专门到报社实习一个月,与记者同吃同行同采访,成了一个“跑口记者”。海清说:“那会儿从报社开选题会,到跑口、写稿、发稿、校对、印刷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体验了。跑的是社会新闻。有一次,我跟一个记者去采访,记者是个小姑娘,我们俩从上班就开始追着采访那个被访者,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还是没采访到。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小姑娘说‘没采访到,要开天窗了。’我很心疼,我能体谅她,采访真是挺难的。”

虽然体验了生活,但对海清来说,这部剧最大的难点还是台词,“台词有很多新闻术语,比如我不明白‘小报头挂标’是什么意思,又比如‘我不希望你们像那些马车工匠一样,在汽车时代到来之后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句话就背得我够呛。”

同行有感

感叹平面媒体的兴衰

一些经历了平面媒体兴衰的记者表示,剧中很多细节处理让很多媒体人都觉得很真实。比如,海清当实习记者时期,报社的电脑还是“大头”显示器、利用传真机传送稿件,以及报社做什么广告,记者就发什么福利等。尤其是剧中一场广告部主任被广告商围追堵截的戏,令经历过报社辉煌时代的记者唏嘘不已,“十年前,都市报的热闹程度还历历在目。那会儿,地铁里人手一份报纸,上到九十九下到刚认字儿的人都捧着看。那会儿的报纸广告,是商家兜里揣着现金在广告部主任门口围追堵截求着上的。”

剧中,海清饰演的郑雨晴深夜开会,丈夫在家照顾孩子,现实中,女记者工作连轴转,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的比比皆是。一位从事十多年报社工作的记者说:“我的同事就是这样,总见她在报社写稿,工作到八九点时会给家里打电话,问孩子吃了什么,功课写好没有,遇到孩子不听家人的话,她只能通过电话教育孩子。记者有时候夜班采访不知道几点能结束,编辑下班就更晚了,回去家里人都睡了。女记者的家庭里,接孩子、哄孩子都是丈夫。等到早上醒来的时候孩子又去上学了,有时候几乎一整天都见不到娃。”

京华时报记者 赵楠楠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