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神话应破灭:军事才能有限 像军阀一样热衷争权-史迪威-第200师

2016-08-18 16:37:18 来源:济宁新闻网

随着中、苏、美大量档案解禁,以及研究的深入,西方新一代史家率先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史迪威神话正在破灭。

核心提示:随着中、苏、美大量档案解禁,以及研究的深入,西方新一代史家率先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史迪威神话正在破灭。

本文摘自:凤凰周刊 作者:章骞 原题:《回眸二战史迪威神话:有辱于使命有负于中国》

70年前,中国抗战最艰难时期,一位美国老军人不远,来到中国,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此前他从未有实战经验,指挥的部队最多未超过一个步兵团,但他迅速崛起,被西方媒体塑造成英雄人物。

他与所有的中美英同僚交恶,在他的笔下其它人皆为庸才,蒋介石 花生米 的绰号即出自其手,对身体残疾的罗斯福亦讥嘲为 橡皮腿 ,因说话尖酸刻薄而获美国同事赠予 酸醋乔 绰号,他就是中国人相当熟悉的史迪威。

二战末期开始,根据史迪威的自述,由美国记者白修德传播,最终由学者费正清构成的所谓 史白费 历史观曾深刻影响了中西方的中国现代史。随着中、苏、美大量档案解禁,以及研究的深入,西方新一代史家率先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史迪威神话正在破灭。

今年6月29日上午,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前,举行了纪念他来渝七十周年的仪式。但是回首七十年前,史迪威对于中国抗战事业尽管也确实作出过 四星营长 级的贡献,然而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却是有辱于使命的。正如接替他职务的魏德迈将军所回忆,史迪威主持了接近四年的中国战区参谋部,却只是一个空架构,没有参谋部的组织与运作、没有中国战区的作战计划及后勤作业体系,史迪威事实上是丢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一个神话的诞生

1942年5月20日,印度的英帕尔迎来了一百多个人,其中美籍26名、华籍16、英籍13,余皆缅甸人。他们刚刚从缅甸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辗转了20日,却依靠超人的毅力奇迹般地闯了出来。其中为首的是一个年近花甲高个子军人,他两手战抖,本来就瘦削的身躯衰弱至极,只剩下了皮包骨头,皮肤因黄疸病而蜡黄,眼睛则深深地凹陷入眼眶。当时的记者还报道说他 像个恶魔似地骂个不停。

他的出现引起了媒体的轰动,一时间这位老军人成了炙手可热的传奇人物,报纸上就他在丛林中还是保持着 每分钟105步的行军速度 ,随行114名人员都是在他的感召下,一人不少地从缅甸脱险等事迹进行连篇报道。他便是时任盟军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 华伦 史迪威。

当时美国还沉浸在珍珠港的梦魇之中,公众们急需得到闪亮的消息,急需得到捷报,急需拥有自己的英雄人物。而这些报道恰恰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塑造出了一名老而弥坚、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在耳闻目睹了这些广播、报道以及新闻电影之后,公众们便深信这么一位英雄,即便造成了再惨重的失败,他仿佛依然能只手力挽狂澜,重新迈向胜利。当然,就在这尊英雄的塑像在美国公众面前绽放出万丈光芒之时,却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被丢在了瘴气缭绕的野人山,他们不得不在非笔墨所能尽的恶劣环境中,在粮食、医药极端缺乏的状况下,踏上了用白骨铺成的漫漫归途,截至八月初,出发时的十万大军,仅剩下四万人。其中,我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第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便因伤重而殉国

这一切,恰好发生在七十年之前。

而此后,史迪威的传奇依然盛传不衰,他娴熟地使得自己始终置于美国媒体的焦点位置。他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始终吸引着众多的聚光灯,他那具有戏剧性的生涯也随着打字机的鸣声,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便他死后,他的日记还被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整理出版。到了战后,推崇他的知名作家依然涌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普利策双料得主芭芭拉 塔奇曼女士,基于白修德的文献,史迪威在她华丽的笔触下,俨然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美国英雄,对于腐败落后的中国,他报之以真诚和率直,并力图只手扶住这幢注定要倾覆的大厦。因此,直到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在欧美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那种被剑桥大学担任第十任汉学教授方德万称作 史迪威-白修德模式 的史观依然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而这样的史观,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抗战的认识,因此中国广大军民在抗战中承受的巨大牺牲,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欧美人的心目中,却基本上都被史迪威神话夺去了应有的光泽。

缅甸的奇耻大辱

珍珠港事件之后,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已经单独抵御日寇长达四年半之久的中国终于获得了同盟军。然而,在获得有限援助的同时,中国同时却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盟国应成立联合作战的战区,中国战区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战区辖整个中国、中南半岛及泰国。应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的建议,由美国派遣一位将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便利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于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指派了他的亲信将领史迪威来华。

史迪威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步兵科,历任美军在华语言教官、天津美军步兵第15步兵团的一名营长以及美国驻华公使馆的陆军武官。但是他从来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指挥教育,其以往军旅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办公室里,受命之际他担任少将师长不久,因担任联军参谋长当以中将为宜,这才特例拔擢他为中将。

在1942年3月,史迪威首次在重庆拜谒蒋中正之际,他报告其此行身负有六项使命,即美军驻华、印、缅军、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代表美政府出席重庆军事会议、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间的联络员、滇缅公路监督人以及在印缅美国航空部队指挥官。经过蒋中正追询,他这才姗姗答道: 本人为钧座之参谋长,直接受钧座之指挥。

史迪威赴华伊始,摆在他面前的当务之急便是缅甸的联合作战事宜。而在此时期,盟军在东南亚的局势可谓是急转直下。在他准备接受任命之际,盟军的美英荷澳司令部依然看似颇有实力,日军通往印度洋的海路还未被打开,于是对于中国方面准备派遣远征军协助守卫缅甸的提议,英方始终拒绝。然而在日军强大攻势面前,盟军不堪一击,连位于印度洋的缅甸都在日本南方军的攻势下摇摇欲坠,英国方面这才同意让中国军队大举入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