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纽约时报》 ?-陈光标-纽约时报

2016-08-15 16:29:11 来源:济宁新闻网

在全球平面媒体哀鸿遍野的当下,《纽约时报》的确日子不好过,很差钱。但收购这样一份自由派百年大报,仅仅不差钱就行吗?

2013年7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总部,一名工人正在清洁公司铭牌

原标题:收购《纽约时报》 ?

在全球平面媒体哀鸿遍野的当下,《纽约时报》的确日子不好过,很差钱。但收购这样一份自由派百年大报,仅仅不差钱就行吗?

作者:特约撰稿 赵灵敏

最近,中国某企业家声称打算买下《纽约时报》,不日就会前往美国接洽。多年来,这位企业家不炒作不成活,对他的所作所为,原本是不需要太过认真的。然而,在全球平面媒体哀鸿遍野的当下,《纽约时报》的确日子不好过,很差钱。但收购这样一份自由派百年大报,仅仅不差钱就行吗?

《纽约时报》的确很差钱

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自由派的第一大报。由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办,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7年9月14日改用现名。雷蒙德当时是纽约州议会议长,后来曾担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和众议员,琼斯则是银行家。这两人办报的初衷是想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1896年,《纽约时报》为报人阿瑟?奥克斯所购买,同年10月25日首次刊出 社训 : 刊载一切适于发表的新闻 ,声称《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 应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无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

彼时,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与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展开黄色新闻大战,《纽约时报》则以其新闻全面详尽、社论稳健严肃,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报纸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纽约时报》独家全文刊载《凡尔赛和约》,后因 全面而准确地 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获普利策金质奖章,声誉鹊起。在奥克斯于1935年逝世前,《纽约时报》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报,与隔海相望的《泰晤士报》一起,并称为 报纸中的报纸 。

奥克斯去世后,其女婿索尔兹伯格接过发行人的大印。在他任内,《纽约时报》获得31项普利策奖,实现了上市,完成了由家族经营向市场化的转型,还打赢了两场 自由之战 。 这两起案子成了界定公众人物、政府与媒体关系的里程碑事件,为《纽约时报》赢得了捍卫新闻自由的世界性声誉。

1960年,《纽约时报》刊登黑人民权组织声援马丁?路德?金的广告,并谴责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等南部地区对这一运动的镇压,该市官员提出诽谤诉讼,这起官司最终以《纽约时报》胜诉告终。最高法院在裁决中认为,官员或公众人物指控媒体报道诽谤时必须遵循 真实恶意 原则,即需要证明媒体从业人员主观上恶意扭曲事实。1971年越南战争期间,《纽约时报》准备刊登美国国防部关于越战的秘密报告,时任总统尼克松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该报停止发布相关新闻,官司同样打到最高法院,《纽约时报》同样胜诉。

1992年,索尔兹伯格将发行人大印传给儿子,这便是《纽约时报》今天的掌门人 小阿瑟?索尔兹伯格。小阿瑟比父辈更追逐利润,《纽约时报》的报道质量有所下滑。2003年,《纽约时报》承认记者杰森?布莱尔多年来在其新闻报道中做假。2005年7月6日,《纽约时报》记者茱蒂丝?米勒因拒绝透露消息来源遭法院判刑入狱。2008年的美国大选,在奥巴马和麦凯恩的争夺进入白热化时,《纽约时报》多次刊登了奥巴马的文章,却对麦凯恩的同类文章以退稿处理。虚假新闻和政治偏见大大损害了《纽约时报》的公信力。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报业整体的不景气,才是《纽约时报》当前最大的危机。根据美国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平面媒体广告在2007年到2012年间下滑了55%,编辑部缩小了1/3。《纽约时报》同样面临着订阅和广告下滑的困境,在一个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代,其古典严肃的 灰色女士 (The Gray Lady)风格似乎已经不讨喜。为摆脱困境,纽约时报公司不得不贱价卖掉很多资产,比如买About.com的时候花了4.1亿美元,最后卖了3亿美元;20年前收购《波士顿环球报》的价格高达11亿美元,最后只卖了7000万美元。另外,早在2008年,《纽约时报》就将总部大楼抵押,向银行借贷2.25亿美元。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事实上,这两年来因为财政困难而易手的美国媒体不在少数。2007年,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2013年8月,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个人收购《华盛顿邮报》,这两个收购案举世瞩目。连他们都能易手,《纽约时报》又有何不能?况且,在美国媒体行业大行其道的双重股权结构,也使得收购其实只需要获得有控制权的索尔兹伯格家族的同意就可。

双重股权结构是美国股市特有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区别于同股同权的制度,在双重股权结构中,股份通常被划分为高、低两种投票权。高投票权的股票拥有更多的决策权。此前,这种股权结构主要存在于媒体行业,近年来,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普遍采取这种股权结构。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只拥有公司18%的股份,但是会有57%的投票权,以便他能继续发号施令。

具体到《纽约时报》,A类股股东的投票权极度有限,他们对董事会成员的选举权被限制在30%范围之内,其他70%的投票权全部掌握在B类股股东手里,而拥有超过90%的B类股股权的就是索尔兹伯格家族,该家族此前一直表示不考虑出卖。但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的收购说明,有钱能使鬼推磨。当年班克罗夫特家族也拥有《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64.2%的投票权,也一直声称不会卖。但当默多克拿出天价的50亿美元时,班克罗夫特家族发生了分化,最终同意成交。毕竟,《华尔街日报》当时的股价是36美元,而默多克的出价达到每股60美元。

显然,在报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果收购方不计成本,提出让索尔兹伯格家族满意的价格的话,《纽约时报》的易手并非不可能。而截至1月3日美股收盘,《纽约时报》的股价为15.6美元,总市值约23亿美元。以这个价格作为参考,《纽约时报》的收购价应该不会超过《华尔街日报》。

而美国的联邦法律表面上也并未限制外籍人士入股美国报纸和杂志,如果股东和董事会想卖,只要不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美国政府就无权干预。因此,仅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人买《纽约时报》并非不可能。但在现实层面,中国人的身份恰恰是收购的最大障碍。且不说华为在美国被怀疑为间谍的遭遇,也不说有意竞购《纽约时报》的企业家有无媒体运营经验,就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当年试图竞购《新闻周刊》却在第一轮就被拒绝的往事,就足以说明中国人在美国的收购行为,绝不是有钱就可以办到的。而这其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地带,恰恰也是最难突破的。如果有人还不死心的话,那就想一想网友的那句话:你能想象《人民日报》被美国人收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