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 把办报当作一门生意-水皮-华夏时报_0

2016-08-04 16:55:20 来源:济宁新闻网

水皮(图/梁辰)

2013年万达集团资产

2009年,为了举办 与大师面对面 活动,水皮花重金请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

王健林

原标题:水皮 把办报当作一门生意

3年扭亏为盈,逆势营收4亿元,把办报当作一门生意,水皮创造了一条不可复制的变革之路

作者:本刊记者王燕青 发自北京

水皮成了中国最意气风发的财经报纸掌门人。

在传统媒体举步维艰之际,他掌管的《华夏时报》2013年全年营收达到了近4亿元,其中净利润三千多万元。这相当于3家主流财经媒体 《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全年业绩总和。2014年,水皮的目标是5亿。这相当于上述3家主流财经媒体,再加上《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的营收总和。

报人 与 4亿 的组合让人浮想联翩。一张还未在内容制作上称霸的报纸,为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营上的逆势增长?

水皮走了,以《华夏时报》现有能力来维持这张报纸,不确定性极大,换句话说做不下去的可能性大于100%。 他自己说, 水皮代表一种人,是抽象的一个人,可能不光是我一个人,是另外的一类人。

这类人就是生意人。

坚实的靠山和强大的财团

《华夏时报》是一张命运多舛的报纸,一直游走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几经易主,业绩始终不好。它的前身是《中国物资报》,2001年改为《华夏时报》,转型做都市报,还起了个气派的英文名字 China Times。这个名字没带来任何生机,还让它又经历了两轮转型:2004年改为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泛CBD)报;次年又改回都市报。到2006年年底,它已经亏损了近一个亿,还欠了全体员工一年的薪资。

水皮没有参与《华夏时报》的前3次转型。当时,他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副总编辑,他的前同事胡舒立、何力早已纷纷出走,先后创办了《财经》杂志、《经济观察报》等新锐财经媒体。水皮一直在观望,他懂得见好就收,也知道伺机而出。在他的意识里,坚实的靠山和强大的财团是极力想找到的完美组合。

《华夏时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办有影响力的报纸首先要找政治上靠山。靠着去找投资没有问题。 虽然残联早年极力想撮合水皮与《华夏时报》合作,但双方思路不一致作罢。

深耕《中华工商时报》的水皮1994年开始炒股,1999年开始写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话题。相较于社会其他方面,资本市场言论会宽一些,容易出彩,也容易受到监管层的关注。久而久之,水皮在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份财经报纸的总编辑。

水皮原名吕平波,今年50岁,当年以市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到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考入中国社科院新闻系。他有文人情结,但在办报纸这件事上, 他认为自己跟别人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 做生意的天赋 。

我是揣着3万块钱到《中华工商时报》的。 1989年,3万块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这一年,著名报人丁望创办《中华工商时报》,水皮从社科院毕业后加入其中。

水皮的老家苏州常熟有许多羽绒服加工厂,那时的波司登也还是其中一家小型加工厂。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水皮跟这些厂家关系很好。这些加工厂都是做一些外贸来料加工订单。除了多余15%的来料误差外,还能接触到国外流行的款式。为了多获利,厂家也会偷偷在淡季仿制这些款式,比如蝙蝠袖羽绒服。父亲有一次在夏天拿到了4000件蝙蝠袖羽绒服,不久就转给了下家。当水皮冬天回家乡时,发现满大街都开始流行蝙蝠袖羽绒服。他立刻跑到市场上一家一家询问查看。人家告诉他 拿到货我们全要 。于是,他每天6点多钟坐车下乡,在工人的操作台前收衣服,当天晚上9、10点钟赶回城里,一批一批倒卖,刚开始每件加50元,后来加到100元。这种事水皮干起来得心应手。他擅长居中服务,这也能让他更快获利。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老板、一个财团的出现。 为了把残联的平台资源嫁接过来,水皮也在不断寻找着合适的投资方。 有过媒体冲动有投资欲望的老板都接触过。 其中包括阳光文化集团、海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