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足球 记者 刘项清 摄
快乐的校园生活记者 刘项清 摄
5月29日,记者在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采访时看到,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现代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玩耍。这是我市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教育公平,民心所向。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每年将教育重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和市级领导工作线,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6年,我市启动实施了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要求用三年的时间全市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50%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至2所省级示范性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加强资源配置等措施,校际差距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扩大,一个个薄弱学校被救活了,一个个新学校建起来了,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抢抓政策机遇,放大政策红利,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共同提升。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按照“保基本、兜网底、促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教室、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音体美器材、宿舍、食堂、饮水等教学生活设施建设配备,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教室面积、学生生活用房面积等均不低于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均设置达到标准的田径场、实验室、食堂,实验、音体美仪器、图书配备齐全。2016年至2018年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建设面积97.38万平方米,配备图书112.29万册,计算机9015台,多媒体设备2000套,教学仪器设备值10148万元,课桌凳4.5万套,学生用床8943张。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自2014年起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将“全面改薄”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实行一月一调度一通报、一季一检查、半年一督查的工作制度,“两会”期间在《济宁日报》公布督查结果,全力推进项目落实。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规定,加强工程监管,确保校舍建设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截至目前“全面改薄”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20.2亿元。
全面治理,大班额工程持续推进
调整完善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济宁市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0-2030年)》,科学合理确定学校幼儿园布点方案,保障教育布局与学龄人口规模变化和居住分布相适应。落实《济宁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城乡新建居住区(楼盘)配套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实行教育设施“交钥匙”工程,推进教育设施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要求三年内,全市新建城镇中小学114所(其中小学70所、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普通高中9所),改扩建117所(其中小学66所、初中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高中10所),新增学位242735个(其中小学131835个、初中80100个、普通高中30800个)。加强对中小学班额监控,严把招生入学关口,根据学校规模和国家规定设定学校在校生总数和班额上限,按照实际生源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对未经批准突破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不予注册学籍; 实施政府公办中小学校“阳光招生”,招生实行全面全过程公开,逐步推行电脑随机编班。实施委托第三方对各县(市、区)中小学大班额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将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工作情况纳入市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因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
实施了包括农村校舍标准化建设、教学点办学条件改善、中小学厨房建设、教育教学装备更新、教育信息化在内的一系列重点工程,目前,改造教学点校舍13万平方米,建设完善厨房601所,完成1100多所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教育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在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内,优先保障中小学教师需求。启动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时间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评价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失德行为“零容忍”。创建中小学师德师风示范校100所,评选师德标兵100名、师德建设先进团队60个。2018年每县建成一所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并对引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对配偶随调实行对口安置。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创新机制、提高待遇、县域统筹等政策措施,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引导部分中小学探索实施实质性整合、集团化办学、委托式管理等新型办学模式,名校建分校、名校领新校、名校带弱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每年推动50所城乡学校结对帮扶、3000名教师校长城乡交流,促进优秀师资城乡间互动交流、融合提升。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近年来共评选“杏坛名师”200名、“特级教师”406名、“济宁名校长”120名。培养“齐鲁名校长”13名、“齐鲁名师”19名,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名校长结对帮扶,推动名师引领、共同提高。截至目前,任城区(太白湖新区、高新区)、兖州区、邹城市、曲阜市、金乡县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认定,2015年鱼台县、微山县、嘉祥县(经开区)通过了省级评估,汶上县、泗水县和梁山县已申报今年上半年省级验收,2016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
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建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近年来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4万名,发放助学金及助学贷款6.6亿元,免除了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学费、住宿费。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校孤儿按每年365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10元;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按每年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10元;低保家庭学生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年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3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年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1元,现已覆盖全部农村中小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惠学生68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17个配套文件,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编写《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形成富有济宁特色的德育课程和教学体系。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推广“学案导学”,促进深度学习,积极构建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我市已申报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推行学区制管理,试点实行网上报名,普通高中采取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录取模式,全部取消择校生,初步实现了无择校、不收费。积极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分别从市、县、乡、校四级共聘请10835名行风监督员,形成万名监督员监督教育工作的格局。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