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3日电 题:全国人大代表陈昌旭:毕节发展不会“饥不择食”
作者 周娴
“毕节发展对项目的选择绝不会‘饥不择食’。”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毕节市市长陈昌旭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石漠化地区,由于岩石裸露、土地石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劣,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毕节因饱受“地球癌症”的严重侵袭而被联合国有关专家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27年前,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中,“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让毕节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中,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区域。
为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生存怪圈,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建立,并就此进入大规模治理石漠化的重要阶段,贵州林业人在石漠化留下的贫瘠破碎的土地上开始艰难探索。当时毕节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4%,老百姓生活非常贫困。
毕节试验区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为做好毕节的工作就能对中国其他生态脆弱区、贫困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多年以来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贵州,对毕节有一定倾斜。
2008年3月,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8个县(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贵州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在毕节市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新增7个部委出台8个差别化支持政策,累计已有22个部委出台了26个差别化支持政策。
“国家政策‘红利’在毕节叠加释放,让毕节试验区发展获得了腾飞的机会。”陈昌旭如是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为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在国家对毕节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毕节也在找到合适自己发展之路。
“毕节的发展要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拒绝流着污水、冒着浓烟的GDp。”陈昌旭说,毕节找了很多专家来进行调研,来把脉,来为毕节找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能加快发展之路。
近年来,通过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移民等相关项目,实行引资开发、合股经营、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等品牌。
陈昌旭介绍,2015年毕节将着重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等七大产业。
石山刻下毕节的绿色奇迹。毕节计划加强植树造林让森林覆盖高速路、铁路沿线;在县城周边要建山体公园,围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重点打造流域周边环境,把乌江两边建设成最美丽的绿色长廊。
27年后,一组组数据,记录下毕节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执著与坚守。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毕节的GDp从1988年的23.4亿(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014年的1266亿,财政收入从3.2亿增加到2014年的357亿,农民年纯收入从316元增加到6223元,而且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2万。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6.23%。
昔日“秃岭荒山”已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