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纪念马三立诞辰百年相声群英会“致敬篇”中,来自陕西青曲社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合说的《艺术人生》成为当晚“笑果”最佳的节目。当苗阜用太平歌词的音调唱出“赛博坦星球起刀兵”这样《变形金刚》里的剧情时,满场观众早已笑得东倒西歪。这两位陕西青曲社的元老,从一间民房中的小小演出场地,到如今成为拥有100多人演出和行政管理人员“陕西青曲社”的班主,其中辛酸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最明了。
在一年之前,苗阜、王声这一对青年相声演员的名号,对于全国大多数观众来说还十分陌生,但通过2014年天津卫视、湖北卫视、北京卫视的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满腹经纶》《书文戏理》等节目把全国观众逗得合不拢嘴,也让这对来自陕西的相声演员名声大噪、走向全国。
其实,这对搭档所在的陕西青曲社成立至今有余,他们在陕西省也是赫赫有名,早就被相声同行所熟知。此次来天津参加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苗阜和王声毫不掩饰对活动的重视:“这个事就算不请我们,我们也会积极想办法参与进来。作为相声演员,能给老祖马三立办事是多大的荣耀。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能耐不济,但我们会卖力气。”谈到天津观众,两人的言辞中带着恳切与感激:“天津对我们哥俩儿太重要了,《满腹经纶》就是在天津‘轧的活儿’。当初就是参加第三届天津相声节时,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社团的相声演员进行交流,那一次活动启发了我的想法。以前我们只是在西安说相声,思路比较保守,虽然当时在西安我们的演出很受欢迎,但那次在天津演出效果并不太好。回去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第二次来天津,心里就已经是两个概念了。”去年的八月十五,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首次面向外地观众公演,就是在天津进行演出。“那次我们这个节目演了将近一个小时,效果非常好。天津观众认可了我就有信心了,然后才进北京,在第四届青年相声节上作为嘉宾进行演出,其后收到北京卫视春晚的邀约,并最终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走红之后,很多人将苗阜、王声的相声称为“陕派相声”,但他们却谦虚地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尽然:“我更愿意称我们的作品为‘陕味相声’。西安的相声是1937年时由天津的张玉堂老先生带过去的,如今我们尊张先生为陕西相声的鼻祖。其实陕味相声的根基还是来自天津。”
新式“文哏”教人“涨姿势”
在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刚刚在全国打响之际,网络上对于这个作品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尤其其中对于《山海经》等略显生僻的文学知识,两位相声演员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让人一下就记住了,更是博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这种风格甚至被网友冠以新派“文哏”的美誉,称听这种相声“涨姿势(长知识)”。
谈起这种创作方法的初衷,苗阜坦言是因为陕西这片古都的文化土壤让他们产生了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想法。“我们国家有太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值得继承和发扬了,我们最初就是想宣传这些知识和文化。”新派文哏赢得美誉,两人的创作也更起劲了。今年,他们又合作新创作了相声段子:一个是讲《道德经》的《老子老子》,另一个是由《红楼梦》衍生而来的《风月宝鉴》。
网友评论称,苗阜、王声的“新派文哏”不同于苏文茂的传统文哏,更能切到当下年轻人的脉搏和喜好。对此言论,苗阜表示了对苏先生由衷的敬意,但也难免忧虑:“苏先生的传统文哏现在年轻人听起来有困难了,年轻人比较心急,很容易失去耐性。陕西人脾气急,要用传统方式来表演,没人能耐心听下去的。就得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从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奏很快地‘赶着走’,才能在年轻人当中有好效果。”
“观众年轻化是相声发展的前提,想把年轻人带进来,我得知道他们要什么。相声演员不敢把自己当成一个教育者,不能被观众带着走,但也不能脱离观众。”苗阜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们的相声要说出陕西人的自豪,也要说出陕西人的自嘲。”苗阜坦承,自己在他们的相声作品中塑造的就是一个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形象。“我抖出的既是包袱也是错误,但经王声掰过来就是正确的知识。对于传播传统文化,我们没有多大的光,但能照亮一点是一点。”
希望相声有文化回归
在青曲社的演出后台,一直贴着四个大字:居安思危。苗阜说这是他一直让成员们铭记的一点。青曲社现在有3个演出队,40多名演员以及60多名行政职员。发展势头如此强劲,苗阜王声却深刻记得当初创立的艰难。
“我们团队也经历过很多波折,几次都差点散伙。第一家店是租民房开的,自己刷浆、走线,为了隔音用木条压着棉被往墙上钉,边卖票边演出边装修,一步步走到今天。”2008年在西安就已经大火的青曲社,至今账目还是实行“集体制”,苗阜和王声在社里挂职务,所有的收入都是明账,“连我们俩‘走穴’的收入也都交回社里。就是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不办‘王家班’‘苗家班’,传承整个班组也只传给有能力的人。”
“我把工资都给年轻的孩子们打到卡里,发了工资就告诉他们父母,就是怕他们胡乱花钱。社团元老基本工资多,提成少;年轻人基本工资少,提成多。我们这样做,是给老人尊重,给年轻人目标。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这个相声团体能走得长远一点。”
苗阜不觉得自己是铁腕的领导,“我16岁离开家拖着行李来到西安举目无亲,我几个徒弟都是农村孩子,我喜欢他们刚来社里的状态,一个表情能对着镜子练一百多遍,我怕他们现在条件好了走了邪道。之前溺爱他们,现在不得不这样铁腕。”
王声也坦承,自己脾气不好,在后台每次开业务大会没有一次不骂演员们的,“孩子们在台上使的传统活越来越少,而我和苗阜还在用陈活,我就是告诉他们这些东西不能丢。”前几天在西安办纪念马三立先生专场,苗阜和王声说了《吃饺子》,为了这次演出,这对搭档可下了不少工夫:“这是一段温活,现代观众听了反响可能不强烈。怎么办?改!大改!我和王声几天几夜没睡就这么改。为了向老祖马三立致敬,我们还改了新版《逗你玩》,我们带头就是告诉社里的孩子们就要这么来,包袱使不响那是你们的事儿,活本身没有问题。我特别害怕把传统丢了,现在太多的丧失了。我觉得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是引导大家,不是随着观众,我们希望我们的相声有文化的回归。”渤海早报记者 杜琳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