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建设,济宁一直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当建设文化济宁,首善之区的重任抗在肩头,当政府积极承担起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当市民的文化权利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市民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释放,济宁人诗意栖居的精神港湾就会落成……
坚守本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长幼有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进入邹城市千泉街道圣泉社区,夺人眼目的,是一面面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文化墙”,几名家长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内容。“这文化墙上的知识很丰富,有国学、家风家训,有字又有图,大人、孩子都能跟着学。”一位年轻的妈妈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各地结合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入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如今,但凡有广场的地方,都会有一队队舞者,他们不分年龄,欢快地舞蹈;但凡有公园的地方,总会有激情洋溢的票友聚拢起来,开心地演唱……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850万济宁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凝练着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着这座城市崇文厚德的形象。
目前,全市152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广场5700余处、农家书屋5800余个,济宁市被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并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文化行业精准扶贫,制定文化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意见,建立省定贫困村数据库,今年共建成文化大院38处、文化广场47处、农家书屋87处。通过实施“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实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措施,群众文化获得感、文化满意度和文化创造力不断提升。
推陈出新——艺术创作生产硕果飘香
“公元前551年,古历八月二十七日清晨,五峰对峙的尼山,沐浴在朝霞之中,五彩缤纷的花朵翩翩起舞,美丽的蓼河像一束白莲从尼山腰间缠绕而过。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生机盎然……”1月25日晚,声远舞台,杂技剧《孔子》正式上演,作为国内首个市级剧团排演杂技剧、国内首部孔子题材杂技剧,他的面世再一次把济宁的艺术创作推向巅峰。
目光再聚集到去年的10月16日和17日,由济宁玉堂酱园真实发展经历提纯与改编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河都老店》作为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展演剧目之一在山东剧院精彩上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曲折感人的情节,生动精彩的演出,为省城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是我市大力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的生动剪影。围绕“中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按照“讲好济宁故事、弘扬地域文化、彰显时代风貌”的创作思路,我市建立了扶持艺术创作长效机制,设立了专业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开展了精品剧目创作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演艺集团走出了一条既深化创新投身市场、又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的双轨制改革路径,创作了《圣水河的月亮》、《河都老店》、《大哉孔子》、《白雪公主"> 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艺术人才的精心培养。举办了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活动,开展了全市音乐创作、重点作者、戏曲演员培训班、中青年演员汇演、新创作小戏汇演等学习交流活动,与青岛市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建立了山东梆子传承基地、市杂技团实训基地,为提升艺术人才专业素养、加强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
释放红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5月12日,第十二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我市再一次成为全国焦点。旨在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曲阜尼山圣境、中国第一个国际文化慢城——曲阜文化国际慢城、孟子彩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等78个文化产业项目亮点频出……浓郁的孔孟儒风吸引了大批参展商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当日下午举行的孔孟之乡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暨合作恳谈会上,深圳麟德集团、浙江远见旅游集团、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市现场签约合作项目就达20多个。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市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着力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文化强市,成果显著。2014年,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落户曲阜。2016年年初,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载体”建设方面,我市以“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为发展布局,即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带,建设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出版印刷、教育培训、节庆会展和艺术品七大文化产业。组织开展“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品牌创建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评选工作,2015年新评选命名了1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品牌、8个文化产业特色乡镇、14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一批济宁文化企业成长迅速。山东儒源文化集团进入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新坐标书业有限公司入选首届“山东省文化企业30强”,入选数量居山东省前列。
截至目前,济宁市市级重点文化企业达到36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8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1家,省级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15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前列。2014年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48.01亿元,列山东省第5名,占GDp比重3.89%,列山东省第4名。
相关链接:
济宁全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首善之区纪实(上)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