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11月26日讯(记者 颜凯 谷雨 通讯员 包庆淼 刘淑燕)一场初雪过后,气温已降到零下,道路两侧能看到零星的积雪和寒叶下的薄冰。
自泗水县城沿国道向东,大约二十公里,就到了泉林镇东泽沟铺村。这是一个库区移民村,全村百十来户人,有67户属贫困户。
我们见到张富荣大姐的时候,她正弯着腰在村里的菊花大棚里剪枝,已经泛白的剪刀在葱绿的花丛里舞动。
“这个时候剪下来最好,送到客人手里正好赶上花开”,张大姐娴熟地把一株株顶着蓓蕾的花枝拢在一起,蓝色帽檐下,豆大的汗珠顺着头发不停往下滴——与棚外的寒冷相反,大棚内的温度高达二十五六度,有时甚至超过三十度,张大姐每天要在棚里差不多忙活十个小时。
“我们种的这叫七彩菊,听说是荷兰的种,做配花又好看又合适。”张大姐所说的七彩菊,其实是荷兰小菊,有黄红绿粉等六种色系,适合做花坛摆花和花束配花。2014年,东泽沟铺村委建设了四栋冬暖式大棚,其中两栋用来租赁种植荷兰小菊,租赁所得补贴给村里的贫困户,同时也招收贫困户在大棚里打工。张大姐是今年春天来棚里打工的,每天有60块钱的固定收入,这几乎赶上了镇里机关干部的工资。
“这个活累不累?”
“穷人不怕累,怕的是日子没盼头。”
张富荣大姐57岁了,丈夫几年前因残疾失去劳动能力,还带着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仅靠几分薄田和政府低保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张大姐脸上也难见笑容,人后没少落泪。到花棚打工后,张大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走路风风火火,干活利利索索,用她的话说,“日子有奔头,干活也有劲”。
种花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学问不少。“多长时间浇一次水,温度怎么控制,什么时候遮光,什么时候补光,都有门道”,虽然才干了半年多一点,张大姐已经俨然一位养花专家,说起花来头头是道。
“其实我有个小心思,我也想承包一个大棚,就种七彩菊,所以平时干活的时候就留心学了点”。张大姐扳着手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帐:20枝一束,卖到15块钱,一亩半的大棚每年能收3、4茬,一年就有5、6万的收入,“以前就知道种地种粮,现在觉得一下子开窍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穷下去”。
东泽沟铺村的支部书记插话说,张富荣大姐承包大棚的资金,村里会想办法帮忙筹措或者为她担保贷款。她的大棚建起来之后,不光自己挣钱,还能安置其他贫困户就业,于公于私都是好事。
由于花形整齐、价格公道,东泽沟铺村的菊花很畅销,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要走一批货,全部销往北京。张大姐从来没去过北京,她笑着说,等将来日子好了,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泽沟铺村的产业扶贫项目虽然很小,但却让像张富荣大姐这样的贫困户找到了一条通过劳动摘掉“穷帽子”的道路,更让他们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政府发力,群众给力,精准扶贫才能“药到病除”。两年间,仅有115户人家的东泽沟铺村,从最初的67户贫困户减少到了如今的38户,2017年有望实现全部脱贫。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