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秘密监控项目“棱镜”计划的爆料者爱德华·斯诺登获得俄罗斯临时避难许可已经一个月,但是“棱镜门”事件仍未淡出人们的视野。美国内媒体和情报界前官员仍不断发声批评“棱镜”计划的始作俑者美国家安全局擅自扩大监控范围,或质疑政府安全部门内部雇员管理上的漏洞。8月20日,英国政府也加入斯诺登事件的后续发酵活动,出动高层官员要求最先报道斯诺登泄密信息的该国《卫报》把斯诺登提供的所有资料返还或者销毁,否则将威胁把《卫报》诉诸法庭。如此看来,“棱镜门”事件的发酵颇有点棱镜效应,几个月来的进展折射出美国监控丑闻背后国际安全与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谱,值得分析评点。
“棱镜门”事件的棱镜效应之一,是坐实了美、英等国在黑客问题上对中国贼喊捉贼的闹剧。近年来,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总是将黑客攻击事件与中国相关联,美国一些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智库学者、媒体记者似乎形成了思维定势、相互默契和舆论动员,动辄就网络安全事件对中国进行含沙射影或指名道姓的指责。欧洲国家一些学者甚至官员对美式舆论耳濡目染,也纷纷加入指责中国的行列,奥地利国防部一个少将在俄罗斯主办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仅凭道听途说就妄加批评中国黑客窃取了美国F-22战斗机制造技术的知识产权。
斯诺登事件以来,美国批评中国黑客入侵的声浪锐减,美国媒体开始将矛头转向批评奥巴马政府以及美国家安全局咎由自取。就连曾公开指责中国华为公司从事间谍行为的美国中情局前局长海登近日也无奈地承认,美国在斯诺登事件上让中国抓住了把柄。这充分说明美、英等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通信技术的巨大优势对中国进行长期秘密情报监控、网络入侵的情况属实。
“棱镜门”事件的棱镜效应之二,是凸显了美、英等信息通信技术强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两难处境。美国自走出孤立主义的立国政策之后,不安全感和追求世界领导者地位就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逻辑起点。9·11事件成为美国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分水岭,因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普及,同样也为基地组织等美国人认定的恐怖主义网络提供了秘密联络、策划发动下一轮袭击的便利条件。
“棱镜门”事件折射出美国国家安全观念正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是“棱镜”计划监控对象的泛化。根据斯诺登先前透露,“棱镜”计划不仅针对美国人所认为的恐怖分子、对手国家或潜在对手国家,而且对德国等北约军事盟友以及拉美国家进行监控。斯诺登在今年7月31日的一次爆料中谈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Xkeyscore”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网上信息”,可以“最大范围收集互联网数据”,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等。二是“棱镜”计划监控内容的泛化。据斯诺登爆料,美国“棱镜”项目不仅监控恐怖分子的信息,而且监控别国军事、政治、经济、能源乃至大学教育等多方面信息,说明美国追求的国家安全不仅是消除恐怖主义隐患、军事冲突等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而是追求在绝对信息优势基础上维护其世界领导者的超级大国霸权地位。以信息通信技术优势追求绝对安全,却因维护霸权和盲目推进本国利益的冲动滥用信息通信技术,从而招致国际国内信任的丧失和猜疑的上升,诱发新的不安全因素,这便是美、英等信息通信技术强国不得不面对的安全两难。
“棱镜门”事件的棱镜效应之三,是形成了和平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国际治理的契机。当人们热衷于讨论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等当事国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的时候,笔者更愿意相信斯诺登爆料的“棱镜门”事件对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包括美国。
斯诺登的贡献在于,警醒人们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国家和政府不应因为有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大手段,而丧失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处于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地位的国家,不应肆意掠夺别国的信息资源,使网络信息空间成为弱肉强食的“霍布斯”丛林;拥有强大军事能力的国家,不应带头鼓噪网络空间军事化,使本应通过信息交流共享促进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网络信息空间,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新的战场。要避免这些倾向,大国之间进行必要的战略克制、国际社会加强平等协调共同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国际治理,应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朱启超)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